相信不同层次、不同行业的人群,在看待2008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的眼光与评价标准上都会有所不同。从事美术工作的人群,眼光肯定会更多地聚焦于开幕式上的中国绘画元素,以及蔡国强新的作品;IT行业的人群,或许会更多关注于其中的科技含量;而经济学家,也许关注的会集中于此次开幕式上的资金投入……
一千个人心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年的春晚都想满足13亿人的口味,结果却次次都引发全国大质疑,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众说纷纭,难有定评。因而,评价奥运开幕式,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却又极易走进个人化的认识误区。不过,发生发展的历史事件总要面对后人的评价。百年奥运在实践着她更高、更远、更强的体育理念的同时,什么最为值得我们留恋且难以忘怀呢?当此次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电子中国画卷展开的一刹那间,一股全新的美学体验扑面而来,我想最能体现全人类的共通性的,也正是百年奥运正在一步步体验并转换着对人类美学的全新认知。随着科技和人类美学认知的愈加发达,奥运会开幕式特别注重人文与体育的双重含金量,从悉尼到雅典,再到今天的北京,这已经是近十年间三届奥运会上不争的事实。
虽然文艺表演难分高下,但开幕式上共同拥有的几大美学亮点却是有据可循的,像悉尼奥运会上以水元素为主轴的大洋洲人文风情展示,像雅典奥运会上希腊文明从古风时期开始在爱琴海的渐变表现,也像北京奥运会上以四大发明为起点的人文脉络再现。点火方式也是尽显全新的美学特征,悉尼奥运会上的“水乳交融”,雅典奥运会上的“手拉手”,北京奥运会上的“宇宙漫步”。
近几年来,像央视的百家讲坛等一系列国学栏目的推出,在中国大地上掀起了一股全新的国学热,“国学为显学”被人们提得越来越多。北京奥运会不论是奥运景观建筑的营造,还是城市奥运会相关物品的设计、街区公共艺术景观的美化、对外展示等大型活动的设计,其间独领风骚的唯有美学。奥运会是世界观看中国的一扇窗,全世界透过这扇窗观看中国的变化。变化是方方面面的,但其中体现最为集中或许正是中国新一轮美学的打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