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存儒雅 正始有清音
陈廷友中国画创作的文化品格
■李健锋
画家陈廷友出于艺术大师亚明门下,山水、花鸟、人物兼专,文采风流,斐然成章,尤以山水画成就最为突出。在现代中国画艺术的知识谱系中,亚明先生坚定地主张冲破保守主义和虚无主义的双重樊篱,“一手抓传统,一手抓生活”,在传统艺术与现代生活相契合的创作道路上,迈出了坚实和卓有成效的步伐,从而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画艺术由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换。在他的胸中,中国画艺术是民族文化母体一条悠悠不尽的大河、绵绵不断的龙脊。如石涛所说:“夫画,天下变通之大法也,山川形势之精英也,古今造物之陶冶也,阴阳气度之流行,借笔墨以写天地万物而陶泳乎我也。”亚明也将此视为民族的胆和魂,他用全身心去体验,去追寻,不断地、不懈地化为了生命行为。正是在亚明先生的影响之下,陈廷友确立了自己中国画艺术探索的基本方向,自觉地追求中国画艺术创作的独特文化品格。
中国画艺术讲究师传统,师今人,尤其强调师自然,“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和大多数同时代的艺术家一样,陈廷友绘画艺术道路走过的,也是这样一道披肝沥胆、苦心经营的深刻轨迹。
廷友乃传统中人。他“天性喜丹青,少幼见画即停脚,忘食忘归。稍长,常留裱画斋轩,目击名人墨迹。童音未改,拜安徽名家林文奇、郭公达为师,专攻中国传统绘画。陈君有师,苦学年年,性浓情奔,寻源究本,静心精读历代名作。吴门、虞山、华亭、金陵、扬州、新安、江夏、浙地诸派丹青巨匠笔墨心迹,视为范模,日临夜摹。意在知先哲心迹,明古人笔墨”,从而使“情境神韵生于心中。”(亚明先生为陈廷友题词)廷友多才。山水、人物、花鸟,工笔、写意、青绿、泼墨……他涉足画学的诸多领域,尝试诸多表现方法,且都有精彩收获。但是,泛滥诸家,广收博览,并不意味着无所主张,无所归止。作为亚明先生的弟子,深受乃师影响,廷友追求纯正中国画的趣味。他默默笔耕,学习传统,但是他不走捷径,不把传统当作随意剪裁的资料,不把传统当作装点门面的噱头,而是下笨功夫,花很大力气临摹古人名迹,认真扎实地从最根源处学习、研究、释读,一方面把握笔墨范式,一方面领会审美意趣,努力理清中国画的发展脉络。他深知,中国画艺术千百年来沿革至今,有其鲜明的民族性,是在中国的古典哲学及美学中的儒、道、佛思想的主要影响下形成的一种直观符号体系,因此,一个优秀画家的心灵尺度,必须在生命本体开放的状态下,将自我之艺术感知与民族之文化觉悟相契合。
廷友乃自然中人。他与鱼鸟相亲,尤其钟情山水,云烟供养。几十年来,曾经遍游大江南北,览泰岱西华之胜景,探黄山白岳之幽境,或跋涉于绵亘蜿蜒的大山之巅,或徜徉于幽寂闲远的村角水涯,朝晖夕阳、烟笼雾锁、天淡风轻……所到之处,他即追随古人以造化为师、搜尽奇峰打草稿的优秀传统,敏于直觉地从大自然及现实生活中感受美、把握美、表现美。他又遵从儒家“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精神法则,更体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比德要求。他热爱自然,亲近自然,聆听自然的天籁之音,与自然对话,努力做到“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做到愚情于景,物我合一,心斋独忘。他师法自然,但是不把自然当作单纯模仿的对象,而是仔细地勘察名物,梳理体式,把握自然的内在结构和表现形态,坚定地站在一种纯粹文化审美立场上,既充分表现自然生物的生命活力,又赋予自然生物以人格化象征寓意,透过笔墨的方式与中国绘画的认知方式和法度,在自然物象的描画中去体现中国艺术精神。
廷友乃性情中人。他广交游,热心肠,为人虽沉静寡言,做事则异常干练,显示其特别的人格修养和精神定力。参与策划亚明艺术馆、安美艺术展览中心等多个美术结构的筹办工作和全国性展览及省内重大美术展览及个人画展50余次。为安徽美术发展付出了辛勤汗水。他是忠厚善良诚朴的仁人,也是聪慧诙谐机敏的智者。作为仁人,他朴拙如牛,坚韧似松,峭拔如石;作为智者,他轻捷似燕,飘逸如云,流畅似风。他不是指天画地自大自狂的妄人,亦非临事仓皇胶着粘滞的书生。面对红尘滚滚,世俗扰攘,他澄怀观化,去焦虑、去浮躁、去惶惑,将自己的画室命名为“心静斋”,以坦诚自信的姿态面对生活、艺术和当下的一切,营造了一种从容不迫的情调。与廷友晤谈,很容易便感受到他身上那种飒然之风,亲和之气。读廷友的画,常常从简约疏朗的构成中感受到动人的生机和春意。作为一位有着明确文化追求的艺术家,他似乎在特意营造一种“观天地生物气象”,“即其所居之位,乐其日用之常”,“而胸次悠然,上下与天地同流”的精神境界。这绝非文人的消极避世,而是对人事契合自然以达天人合一的追求。廷友从小长于都市,对现代物质文明抱着积极的态度,因此,打开他的画集,扑面而来的是带有现代气息的勃勃生机。
亚明先生曾经为陈廷友题画云:“中国画有规律而无定法。无法而有法。所谓法有三:笔法、墨法、章法。法之何用?现心之术!”规律是“游戏规则”,是中国画赖以生存的命脉。“无定法”指其变通,有变化才有发展。陈廷友中国画的艺术语言,一遵乃师教诲,从“有法”而入,由“无法”而出,寻求具有独特艺术个性的创作道路。他作画多取“常”态,不论人物、花鸟、山水,都能从“常”中取静,从“常”中寄深情。如古人所云:“我之观物先神而后形,入我神者物化为我”,所以常能于平淡中见天趣。尤其是他的山水画,他的作品构图严整,章法节奏分明,启承转合,层层移步换位,妥帖蕴籍;用笔则吸收明清大家之法,特重规矩,注意具体物象和笔墨形式的和谐统一,以勾皴立其骨,以渲染表其意,骨肉匀停,意象丰满,传内在之情愫,发挚爱之心声,得意而忘形。扎实的传统笔墨基础,使廷友的创作获取了高度的精神明觉和艺术自由。正如亚明先生在《陈廷友中国画选》序言中不无欣悦得意的评价:“廷友近作意境宽远和谐,气韵生动,用笔出自锋里,行笔见规矩,转折清晰,设色明快,章法开合妥帖,平淡中见别致之处。近作能见传统风范,又注入现代美学意识。”
画境是画家心境之显现,画家心境靠其学识、才情来滋润。从艺术境界上来说,陈廷友的中国画澄怀观道,淡泊宁静,清逸超迈,气韵生动。画家以“一静了群动”,用清、淡、空、静、雅、敬、幽、寂、灵、梦等多重美的因子,于盎然生机中点化万物提升性灵,在繁忙与浮躁的尘世,为我们编织了一个充满诗意的生命空间和性灵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