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38版:群艺
3  4  
PDF 版
· 读宣纸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8月30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读宣纸
□赵 畅
  爱恋宣纸,是因为它的“韧而能润、光而不滑、洁白稠密、纹理纯净、搓折无损、润墨性强”的特点,尤是那乌黑的浓墨泼上去以后天崩地裂的定格,要让人多惊奇就有多惊奇了。难怪郭沫若先生曾说:“宣纸是中国劳动人民所发明的艺术创造,中国的书法和绘画离开了它便无从表达艺术的妙味。”是的,“薄似蝉翼白似雪,抖似细绸不闻声”。一幅幅图画,一章章文字,皆凭宣纸而光耀千秋。

  年幼时练书法,不敢在宣纸上写,总觉得自己不配,除了浪费,那简直是亵渎。尤其是刘海粟大师学生的外祖父,告诉我宣纸曾是皇宫珍宝时,我更觉得宣纸诚如吴冠中先生所言“素身,平正,挺拔,威严,像一国或一族之王”,“纯白,近乎圣,进入了宗教。”

  对宣纸的记载最早见于《历代名画记》、《新唐书》等。起于唐代,历代相沿。宣纸的原产地是安徽省的泾县。此外,泾县附近的宣城、太平等地也生产这种纸。到宋代时期,徽州、池州、宣州等地的造纸业逐渐转移集中于泾县。当时这些地区均属宣州府管辖,所以这里生产的纸被称为“宣纸”,也有人称泾县纸。由于宣纸有易于保存、经久不脆、不会褪色等特点,故有“纸寿千年”之誉。

  民间传说,东汉安帝建光元年(公元121年)蔡伦死后,弟子孔丹在皖南造纸,很想造出一种洁白的纸,好为老师画像,以表缅怀之情。后在一峡谷溪边,偶见一棵古老的青檀树,横卧溪上,由于经流水终年冲洗,树皮腐烂变白,露出缕缕长而洁白的纤维,孔丹欣喜若狂,取以造纸,经反复试验,终于成功,这就是后来的宣纸。

  南唐后主李煜特别喜爱宣纸,不惜重金选调国内造纸高手,集中京都开设纸坊,并把自己的书房“澄心堂殿”腾出来造纸。他每天都到澄心堂观看造纸的操作过程,有时干脆脱掉黄袍,系上纸工穿的围裙,同工人一起捞纸、焙纸,每制成一批宣纸,他都亲自试写,反复琢磨,直到满意为止。经过几年时间,终于造出“肤如卵膜,坚洁如玉,细薄光润,冠于一时”的好纸,李后主就命它为“澄心堂纸”。这是宣纸中的珍品,一律由皇宫保管,李煜自己享用。明代宣宗朱瞻基最爱用宣纸作画,他敕造的宣纸,至薄能坚,至厚能腻,裁剪成笺,每纸必加盖“宣德五年先素馨纸印”,以示钦用。连帝王都如此爱宣纸,那么文人雅士一旦拥有宣纸便是那样的如获至宝了。难怪宋代著名文学家欧阳修、苏轼等人得到澄心堂纸“如得天球拱璧”,欣喜若狂,颂赞备至,留下“江南李氏有国日,百金不许市一枚”和“精皮玉版白如云,纸寿千年举世珍,朝夕临池成好友,晕漫点染总迷人”的佳句。

  我无缘到宣纸厂实地参观宣纸的整个制作过程,但曾经在电视镜头中观赏过其生产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其手工技艺之多样化,自引人入胜。它生产的原料是以皖南山区特产的青檀树为主,配以部分稻草,经过长期的浸泡、灰腌、蒸煮、洗净、漂白、打浆、水捞,加胶、贴烘等十八道工序,一百多道操作过程,历时一年多,方能制造出优质宣纸。有一天,当我在南宋始以生产竹纸的富阳市的一家造纸厂参观时,电视中宣纸生产的镜头与眼前的实景刹那叠合在了一起:走进纸坊,耳边是抄纸帘不停拍击水面的声音,还有那壁垅里竹梢燃烧发出的噼啪声,几位抄纸师傅抡足了手劲,抄纸架向纸浆槽中一捞,匀速提起,再将架上的竹帘拎起,往码纸的案上一揭,一张厚薄均匀的湿纸像变戏法似地出现在眼前。这里是抄纸师傅抄纸,那里是烘纸师傅将经重物压干后的湿纸,一张张仔细地撕下,贴在壁垅上用毛刷整平,间接加热使纸干燥……

  壁垅里常年烧着柴火,温度之高,汗流浃背,自是可想而知的。而不断地弯腰,年复一年地弓着身子,眼前的几个烘纸工的背脊似乎有点驼形。看着看着,我的心不禁抽搐了一下。这里上演了多少造纸人生,这张张宣纸连着古今,每一张抄纸架滴着汗水,每一把刷子沾着辛劳。是啊,当我们的艺术家们在宣纸上尽情挥舞,凭一字一画而闻达于世时,曾想到过这些造纸者们曾经的创造吗?同是创造,可他们充其量不过是幕后英雄而已。不浪费每一张宣纸,创造出最好的艺术,不该是艺术家们和有志于艺术的人们应有的追求吗?而这不也是对造纸师傅创造性劳动的应有尊重吗?

  宣纸,这闪耀着劳动人民智慧之光的杰作,是古老文明的见证,铺绣着历史的精彩。岁月的湍流可以将人世荣衰冲刷得无影无踪,然而,宣纸却能凝固永恒、倾注美与希望。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美术报 群艺 00038 读宣纸 □赵 畅 2008-8-30 48256DEA008181F5482574B20008B644[]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