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中国绘画而言,热带雨林的自然景观一直没有得到充分的展现。这倒不是因为中国热带或接近热带的地区缺少画家,而且因为热带雨林的自然形象在以往的美术史上缺乏可资借鉴的艺术语言。这种情形直至上世纪80年代后才得到改观。当时,中国水墨画和工笔重彩都在云南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中获得了灵感,那些作品一方面以表现大自然的生命意识为作品凸显的主题,另一方面又因呈现热带植物的独特景观而推动了中国画艺术语言在色彩、构图和笔墨上的新变。相对而言,油画中的热带人文景观虽有所见,但在油画语言中发掘热带地区独特的审美意蕴的作品却久付阙如。而周铁利近年的作品开始改变了这种情形,至少,周铁利的油画所唤起人们对于热带雨林生态环境的审美印象是真实而鲜明的,他弥补了中国油画本土化在表现海南地域审美特征上的一个空白。
地处中国南端的海南,是典型的热带海洋性气候。但如何将炽热的阳光、丰沛的雨林纳入画境却并非易事。因为,艺术并非是客观的实写,即使像擅长表现色彩的油画,也并不能完全通过客观的记录而获取独特的审美意蕴。问题在于,如何用油画语言的独特性强化这种阳光感,并由此体现这种具有地域审美特征的艺术主体的个性创造。应该说,在中外油画史上,直接诉诸热带自然景观与人文风貌的作品并不多见。就以直接表现光与色的印象派画家而言,他们在作品中涉足的地域范围也不超过温带气候的法国城镇与乡村;在后印象派里,也只有高更曾生活在热带海洋性气候的塔希提岛。热带炽烈的阳光和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土著形象,都为他艺术个性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果说追求光色闪烁的印象派在光感表达上因受温带气候的影响还显得高雅的灰度的话,那么周铁利在表现海南热带植物上则更加强化了印象派油画语言中对于火焰般阳光的真切表达。尽管他没有直接描绘太阳,但阳光似乎穿越了茂密而宽阔的林叶而显现出橘红色的光彩,甚至于整个世界都浸染在火焰般的光照中。
相对于高更原始主义的笔调,周铁利的热带风光亲切朴实。虽然他也借鉴了高更对于红色、橘色、土色与黄色等纯色的运用,但他更偏重于具象的塑造,甚至于对中近景绿色植物叶片与果实的“近距离”特写。他是在那些叶片与果实的色调中寻找想象的色相变幻,并由此注入某种意象化的光色构置,使原本实写的植物生态进入主观表现的灵境。雨林植物无疑是绿色的,但透过阳光的绿色则显现出橙色、黄色、土色、紫色、蓝色和翠色,也可以说,周铁利的油画所发掘的热带色彩语言,就是绿色叶片中所透射出来的橙色、黄色、土色、紫色、蓝色和翠色的色块与色阶有秩序的变幻,是这些有序的色彩叶片构成了他主观情感的丰厚内函。而在用笔上,则将笔触裹含在色彩与色调的微妙转接中,既追求笔触的滞重和沉着,也体现运笔的灵巧与圆转。特别是一些色块边缘的勾线处理,更显得伸张自由、急缓有度。
出生于1958年的周铁利,是海南本土画家。阳光、沙滩、海浪、蕉林、仙人掌、野菠萝,既是他成长的生活环境,也是他童年生活的伙伴。而这环境无形之中也孕育了他阳光般的梦想。自幼酷爱绘画的他,一直梦想着把他熟稔的这一切都纳入自己的画境。而知青生涯对于生活的磨砺,更增添了他对于现实与艺术的感悟。对于一个有艺术梦想的人来说,生活阅历只会增强他的执著与深沉。周铁利此后有幸从乐东县国营腰果知青农场调入乐东县文工团,并从舞台美术设计进入海南大学艺术学院油画专业,从而完成了一个专业画家的身份转变。在新时期30年的创作生涯中,他一方面深入黎村苗寨、跋涉于海滩岸礁和热带丛林之间,另一方面又不断开阔眼界、提高自己的艺术素养,先后经过黎族风情系列、海滩礁石系列和热带雨林系列三个创作时期。如果说,黎村苗寨系列是他从自己的知青生活中寻找的一种乡土情感,那么海滩礁石系列则是他从童年记忆中觅得的一种理想的梦幻,而热带雨林系列则是他在当下都市生存中对于纯朴和谐的自然生态的一种回望和呼唤。从乡土到梦幻,从物质的欲望到精神的家园,周铁利虽然一直采用写实油画作为自己审美经历的叙述语言,但具象的背后也越来越深地蕴藏着丰赡的精神意蕴。
热带雨林所拥有的炽烈阳光、所独具的神奇魅力,是他不断跨越具象与表现、物质与精神、表象与心象的创造动力。这是中国油画本土化的一个热带地标。
2008年8月20日夜于北京团结湖寓所
(尚辉 :著名美术理论家、批评家,博士,《美术》杂志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