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48版:赏析
3  
PDF 版
· 很日本,很东方,很世界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9月6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很日本,很东方,很世界
□王 川
  日本画界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说栋方志功在没有成名之前,曾下了很大的心愿,一心要想成为日本的梵·高。当他疯狂地投入绘画几十年之后,发现自己已经无法成为日本的梵·高了,因为他已经成了世界的栋方志功。

  不了解栋方志功的人,会以为这句话很狂妄,但了解栋方志功的人就会知道,他确是具有这样的成就。当年立下这个志向的栋方志功只有17岁,在地方法院里打杂,下班回家后还要帮当铁匠的父亲打铁干活。但他并不满足于做一名铁匠,他想画画。他就在那段时间里疯狂地迷上了梵·高,几乎言必称梵·高。他的挚著终于感动了法院的律师们,他们凑了一笔款项,集体资助他到东京去上学学画。

  到今天,栋方志功已经是全日本最负盛名、最伟大的版画家。我在日本几处最有名的寺庙的金堂里,都见到有栋方志功的佛像赫然在壁,下面焚着熏香被供奉。在日本多家美术馆和大酒店里也可见到他的画作,都是国宝级的作品。栋方志功还进入了国际画坛,先后曾获得瑞士卢加诺国际版画展奖;圣保罗双年展奖和意大利威尼斯双年展的国际版画金奖,为此,他荣获日本国家的文化勋章。当年鲁迅先生都收藏过他的版画作品。这一切都标志着他已进入国际版画的最高段位。

  栋方志功是在版画作品入选“帝展”受到鼓励后才确立了投身于版画的决心的。当时很多日本的画家都在向西方看齐,而他认为,自己要搞的,是一种不能模仿西洋画的艺术,这种艺术应该是从日本的本土之上产生。他觉得,连梵·高都对日本的版画浮士绘赞叹不已,努力从中师法精髓,自己是日本人,没有理由不去师法自己的国粹。以木刻为代表的版画是东方的产物,它最早是从中国的印刷术发展起来的,以后东传到日本,催生了浮士绘。在西方人的眼中,浮士绘是最能代表东方、最能代表日本的艺术,很多艺术大师都从中汲取了营养,并且把传统的以复制为主的东方版画发展成以创作为主的版画艺术,以后又东传回日本,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门类,在近代又传回中国。这样一种螺旋式的轨迹,栋方志功理解得非常清晰,他是日本版画的先驱者之一,开创荆莽,坚持几十年创作,终于卓有成效。

  现代的版画创作来自于传统的复制版画,无论是中国的木版水印或日本的浮士绘,都离不开底稿,画家必须依据底稿进行刻削,即使有着对刀味、木味的追求,但也大多不敢离开底稿多远,对“形”的要求往往是对版画家创作的限制。但是这种限制到了栋方志功的手下就有了质的突破。他在发现日本传统美的同时,并没有使他的画回到浮世绘版画上,也没有重复这种古老的民族风格,而是在既不同于西方也不同于东方的领域里创造出一条新的路。他坚持创作性版画的做法,画作无论巨细,全部是直接捏刀向木,率性而作。他始终认为创作时必须抛开一切的设计去制作,用心灵来产生激情,用激情来完成效果。有很多的特殊效果不是预先就设计好的,而是在刻制的过程中产生的瞬间感应。他操纵着他的刻刀,使刀、板和自己完全融为一体,他切削着木屑,减去不必要的空白,从而将充溢在他心中的那件作品从木板中“解放”出来,这是一个完成的过程。他创作的版画有的只是盈寸的藏书票,有的却是一米多的大幅,有一幅《大千世界》甚至是长达27米的巨幛,这样一种巨无霸的尺度对于版画家来说已经是难以达到的极限,无论是刻制抑或是印刷都相当困难,但栋方志功还是在事先不画详细墨稿草图的情况下完成了它,使它成为一件惊世骇俗的巨作。栋方志功的视力不好,近视达一千多度,他戴着眼镜、捏着刀时必须将眼睛贴近了刻刀才能看清画面,脸几乎碰到了木板上。面对着光素的木板,他必须成竹在胸,游刃有余才能成全幅。他坚持作品应当自然而然地“诞生”,而不是被设计和生产出来的。而一位画家只有完全沉浸在他的作品里时,才能使他的作品“诞生”,否则那只是复制画稿的工匠而不是艺术家。

  正由于栋方志功是处于这种状态下进行创作,犹如中国画式的随意挥写,使他的画作具有了一种大写意式的淋漓,一种纵横恣肆的痛快,一种无比磅礴的气势,但也不缺失细微和精致。他的画面非常讲求黑白的节奏感,还讲求力度,尤其讲求画面的形式结构,疏密宽严,从容有度,还讲求版画最为追求的刀味和木板,用他的刻刀刻出种种肌理和韵味,使人有细细的玩味和品读之处。栋方志功的用刀看似并不讲究,但实际上非常用心,他用刀大体上淋漓痛快,基本上用一把大平刀进行切削,但有的画中也会用其他的刀进行刻制,或是急速如骤风,或是钝刀切削,或是密点排列,或是刮削刻凿,制造出种种难以想象的肌理,有的索性就捏刀直切,严谨不苟。几乎木刻家的一切刀法都被他使用殆尽,极其丰富。

  栋方志功所画绝大部分取自于本国的传统题材,但凡日本的历史传说、神祗故事、山川田畦、民间人物都一一被刻入画中。他信佛,早年就以一套《释迦十大弟子》而在国际上获誉,那是每一幅尺寸有1米的巨制,全靠他一刀一刀刻出来。以后又根据佛经而刻了大量的画作,有的是佛本身故事,有的是佛经故事,大小不一。栋方志功善书,他在佛画的画面上加刻了许多自己的书法,使它们成为集书画为一体的独特艺术,有的如篆刻,有的如刻经。他的这些佛画根本不同于一般的佛造像,而是根据自己的理解而作出的形神兼备的肖像,人物是变形的,但画面却是表现式的,充满了形式感,即使一位不信佛的人看了也会产生美感。栋方志功却并不囿于一种宗教,他也取十大弟子的形式,为耶稣的十二门徒都刻了一套肖像,其人物与十大弟子形异而神同,别具情趣,可看作一套姊妹作。

  尽管栋方志功以弘扬日本的东方艺术为己任,所取也都是日本题材,但出现在他笔下的并非是酷肖浮士绘的形式。他的画里其实具有很多西方的内涵:有的具有蒙克的表现主义风格,有的具有马蒂斯和米罗的造型,有的具有比亚兹莱的形迹,甚至有的作品还借鉴了非洲黑人艺术、岩画艺术、中国汉画或民间剪纸的趣味。古拙、厚重、滞涩、刚劲、质朴、灵动、犀利、象征、表现这样一些手法,以及版画特有的黑白处理、疏密安排、刀味木味、肌理表现等都有机地糅合在栋方志功的名下,从东方到西方,从古代到现代,使它们形成了一个浑然一体的卓然艺术,看了这些画,也足以让人领悟:什么样的人才能够被称为大师?即使他不能成为梵·高也罢。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美术报 赏析 00048 很日本,很东方,很世界 □王 川 2008-9-6 48256DEA008181F5482574BA00131ABF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