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3版:阅读
3  4  
PDF 版
· 谈约翰·雷华德《印象画派史》的影响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9月13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每每谈及“教材”或是“教科书”,脑海中便会立刻浮现出一系列“正襟危坐”的课堂画面或是一连串“枯燥乏味”的学术概念,而绝少会将它与鲜活生动的“优美”一词相连。然而,读过北京大学丁宁教授的著作《西方美术史十五讲》后,这种固有的想法就会随之改变,甚至可能情不自禁地感叹,教材居然可以写得像漫步那样优美。

  当我们只是打开此书的目录,粗略地浏览一下标题文字,就会在不经意间被那些极具情感张力的语言表述所吸引。诸如,“爱琴与古希腊美术的魅力”、“伊特鲁里亚和古罗马美术的气度”、“中世纪美术皈依”、“威尼斯画派的绚丽”、“巴洛克的力度”、“罗可可的情调”、“浪漫主义的风采”等大标题,有力而精准地概括出了特定阶段独有的艺术风貌,令人印象至深;再如,小标题中用“韵味”来捕捉波提切利,用“纯正”来体味达·芬奇,用“激越”来彰显米开朗基罗,用“优雅”来强调拉斐尔,还以“伤感”描绘华托,以“风韵”对应布歇,以“情调”明确弗拉格纳尔,这些精妙而抒情的词藻将诸位艺术家的精神气质与艺术特征勾画得饱满充盈,淋漓尽致。当然,在书中每一讲的具体论述中,那种考究、新颖、细腻的文笔表达也无不渗透于字里行间。这里拟举两例,供读者体会欣赏。譬如,作者这样描述第九讲《巴洛克的力度》中贝尼尼的《阿波罗与达弗涅》:贝尼尼捕捉的是阿波罗触及达弗涅的刹那,此时飞奔着的阿波罗的表情极为丰富,既有极度的惊讶,也有莫名的迷茫。雕塑将一种飞奔的复杂运动和人物内心激越澎湃的情感凝固于一瞬间。贝尼尼在成功地表达了一种贞洁战胜爱欲的主题的同时,也对世人显现了其大理石转化为表现动态中的人体的生动载体的高超技艺。人们甚至可以感受到速度、轻风和喘息等。

  对普桑的《花神的王国》则是如此描绘的:《花神的王国》俨然是一片欢乐的情景。神话中的美丽的花神嫁给了春天时催花开放的西风之神。当春天来到的时候,花神就会沿着西风之神的足迹沿路撒满鲜花。在这里,花神一边轻盈地舞蹈,一边撒着鲜花。围绕在她周围的人后来死后都变成了花卉。譬如,画面左侧的埃阿斯正准备伏剑自尽,因为未能得到阿喀琉斯的武装而疯狂。他死后变成了燕草;埃阿斯的旁边是那喀索斯,他正在一个水瓮里照自己的影子,后来变成了一株水仙花;克吕泰抬头眺望天空中正驾着太阳车而过的太阳神,这是一种无望的爱情。她后来变成了向日葵;美少年雅辛托斯正在抚摩头上的受伤处。他是太阳神的所爱,后者教他投掷铁饼。不幸的是,西风将铁饼吹向雅辛托斯并致之于死地。他的血溅落的地方就长出了风信子;阿多尼斯也是美少年,不小心被爱神之箭擦伤了的维纳斯曾与他陷入无望的恋情。他现在站在雅辛托斯的身后,手里拿着长矛,旁边还有两条猎犬。他撩起身上的衣袍,以查看自己腿上的伤口。他后来变成了白头翁;在画面右下侧前景中的是克罗科斯与仙女斯米拉克斯。前者因为缺少耐心而成了番红花,后者则为野菝葜……普桑将如此众多的神话人物安排得错落有致,而且具有梦幻般的整体感,显现了对古典题材的娴熟的了解和高超的统摄能力。

  这种诗意曼妙的文字在书中可谓比比皆是,这一方面体现出作者坚实的文字功底与浪漫情致,更表现出了作者的写作态度和治学主张——美术史研究的客观性不是以牺牲文字的优美性和贬抑主观的体察和直觉感受为代价的。而此书最为令人称道和推崇之处,就在于其史论研究与理论表述中自然而然地融合了极具文学色彩的语言。特别是作为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发行的《大学素质教育通识课系列教材》而言,这种融合就更让人感觉到欣喜,因为艺术的素质教育本身无异于情感教育,只有那些富于直觉表达力、情感洞察力和生命体验力的文字本身才能有力地传达出灵动的艺术品、鲜活的创造者以及多变时代的精神信息,让读者对于艺术的热爱以及赏析的能力,在一种感性精细的书面语境中培养和建立起来。

  此部西方美术通史教材并非只是一味罗列人名、作品和概念,或只对作品作最为粗略的解释,而是注重提示出艺术作品中那些耐人寻味的细节,赋予读者“美”启示,引发“美”的联想。比如,在米开朗基罗是如何在《最后的审判》中将自己描绘了两次,凡·埃克作品《乔万尼·阿诺尔菲尼和妻子的肖像》中矮桌和窗台上的橘子起到怎样的暗示,以及讲荷尔拜因的《使臣》时所提到的画面左上角那个微小的耶稣受难雕像,夏尔丹的《有烟斗和水壶的静物》的烟斗中若明若暗的暗红色火光,委罗内塞《迦拿婚礼》中一位女士手中的金质牙签,马奈《伯热尔大街丛林酒吧》左上角那双荡着秋千演员的粉色小脚,等等。作者对这些名画极易被忽略的大量细节的观察和点评,不但引导着读者将粗略地观看逐步替代为细微的品味,而且延展了讲述中的未知空间,激发出读者对作品进一步探索的欲望。大多数国内美术通史类教材在强调系统性、准确性与简练性的同时,往往忽略了细节提示的重要,甚至于将它们完全摒除在论述之外。殊不知正是这些没有确切论断的细节提示才真正展现出艺术图像中的隐秘、复杂和多义的性质。

  需要提到的是,本书作为人文学科的通识课教本并没有追求深刻的理论剖析,也并不是津津乐道作品的技法形式,而是着重对图像作品本身进行细致入微的解读与分析,以及对创作语境和文化背景的再现传达,通过引入大量引人入胜的历史典故、神话传说、艺术家生平轶事等,实现了赏析性与知识性之间的精彩平衡。当我们在书中结识了因陷入自恋而变成水仙的那喀索斯,用金苹果赢取阿塔兰忒芳心的希波墨涅斯以及以暴力将普罗塞尔皮娜抢入冥府的普路托;或是读到那些令人捧腹的尼德兰讽刺寓言与让人发指的七宗罪,描绘这些故事情景的艺术品本身也愈发在读者的脑海中丰满和亲切起来。这些作品背后的“优美”故事就像一连串等待采摘的诱人鲜果,吸引你去逐个品尝,直至完成整个难忘而又惬意的西方美术史之旅。

  《西方美术史十五讲》自2003年出版以来,短短几年中重印了6次,2007年还在台湾出版了繁体字版(《西方美术史的十五堂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受到两岸在校大学生和各界艺术爱好人士的好评和赞许,这也充分证明了它的“优美”所焕发出的迷人魅力和价值。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美术报 阅读 00013 2008-9-13 48256DEA008181F5482574B9001176FF[]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