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雷华德的《印象画派史》,是一部西方经典美术史著作。作者用丰富的印象派画家活动资料,为我们详细地、完整地勾勒印象派画家思想轨迹和艺术创作活动。用传记作家笔调叙述了印象派画家光荣与梦想的沧桑岁月和痛苦砥励情感,悲情黯然的艺术开拓之旅,管窥隐忍的鲜为人知的艺术生活。他们打破传统法则,争取作品在沙龙展览的权利;他们与画商之间结成亲密关系,将作品推向国内外市场赢得人们对他们的关注;他们自己组织画会,展览自己的作品,希望社会群体能给予公正地善待他们。但是在近20年的苦苦寻觅中,开了8次画展,仍然不为官方承认。甚至有人将收藏的65件印象派画家作品遗赠给国家,引起了学院学士们和评论家抗议的叫嚣,更有甚者以辞去美术学院职务来威胁,说政府接受了这样乱七八糟的东西,那会是道德的堕落。印象派画家在一片漩涡涟漪中,为了时代的视觉良知,希望能在传统之外寻找他们知觉的表现,就是艺术自由和艺术真实精神,回归人与自然的情结。以自然为师,从自然纯朴的美中,看到丰富多样的真正自然,激发自己的艺术情感。用观察者眼睛和热情,以生活的新面貌探索对艺术、对自然、对人、对社会、对光与色的新观念,形成表现观察特有的风格:“色彩明快、旋律微妙、体质感强烈、创造力丰富、表现力巧妙。”正如俄国作家爱伦堡写的《印象派》文章中动情地说:“印象派绘画整个面向一个情节,就是自然和人。他们向我们倾诉了自己对生活的无限深情。是什么东西支持印象派的社会趣味,要和社会的残酷法律对着干呢?是对艺术的热爱,是渴望用新的眼光观察自然、用新的方法描绘自然的要求。他们没有临摹自然,他们再现了自然。
敏锐的观察和革新的勇气,又使他们的艺术主张得到完善。他们认为:艺术不能以语言形容和不能模仿,艺术必须要有激情和魅力,使人沉缅其中为之倾倒,了然于心。正由于印象派画家热衷于光与色在绘画中表达自己的情感,从而使他们的绘画呈现流光溢彩、斑斓靓丽的感观,用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方法,使艺术形式发生嬗变,改变了传统的艺术方向。“打破没有价值的偏见,为技巧上、色彩上及抽象上稳步增长的大胆开辟了道路”。传统艺术使人激动和敬畏、印象派绘画使人赏心悦目。艺术从传统的轨迹超越,变成一种原动力,必然产生裂变,这就是艺术史发展的必然规律。
印象派绘画对全世界发生重大影响,但同时对它褒贬之声不断,直至今日。回想起我国二次关于印象派的大讨论,都离不开约翰·雷华德印象画派史对我们的影响。
1957年我国关于印象派的大讨论是受苏联美术界关于重新评价印象派的艺术价值而引发的。本来这是一场学术争鸣的讨论。但那时正值“反右”斗争时期,在浓郁的政治斗争影印下,定调“印象派是资产阶级腐朽艺术”下,将坚持印象派现实主义观点的美术家打入“另册”以后人们谈“印”色变,不敢触摸。两年后,1959年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约翰·雷华德《印象画派史》,出版者名义上是借以提供研究资料为名,实质是给予两年前争鸣者提供一个公共平台,隐喻了那场讨论,艺术是政治的牺牲品和无知的表现。因为我们手中没有丰富的印象派史料,只能胡言妄加斥责来对待论战者。当然,出版者(包括译者)知道,出版这部著作,是需要有极大的勇气和承担重大的政治风险。但他们用“貌似公正”的方法,在出版前言中写道:这本书不但全面地介绍印象派的历史,而且对他们几个代表人物不同发展道路也作了详尽的叙述。当然这本书是有缺点的,主要是未能很好地结合当时法国社会背景,特别是政治与经济背景来谈印象派的历史。同时著者所持的资产阶级美学观点使他们对印象派的批判作得不深刻。但是这本书富有资料价值,只要抱着批判态度来阅读,它还对我们很有用处的。出版者深藏“良苦用心”的隐忍,今天看来是很有胆量的。
当文艺春天来临之时,政治环境的宽容和艺术氛围的“有容乃大”,我国又一次掀起了对“印象派再认识”的讨论,这是由吴甲丰老师的文章发表而引起的。这篇文章犹如重磅炸弹,震惊画坛。人民美术出版社即时地将约翰·雷华德《印象画派史》重版,为这场大讨论提供了资料,并增加印象派活动年表和彩色画页。美术家们纷纷著文引用约翰·雷华德著作中史料,评论印象派,出版界如火如荼出版印象派画册、传记、图录、史料等为这场大讨论提供了丰富多样的视觉图形和文字史料。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将约翰·雷华德《印象画派史》续集《后印象派画史》和《印象派绘画大师》(与贝纳·顿斯坦合著)完整地出版(2002年),使我们更全面地对印象派画家的艺术活动和革新精神有所了解。他们是传统艺术的革新者,是现代艺术之母。
2004年10月10日,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法国印象派绘画珍品展”,万人空巷,蜿蜒不断,广大观众对印象派绘画喜爱之情,溢于言表。与1957年的那场印象派大讨论,折射了我国文明程度的进步和人民对艺术欣赏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