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雨初霁,迤逦延绵的群山峰峦如洗,树木茂密,绿郁葱葱,雕楼欹斜耸立其中。峡谷直泻瀑布,急湍奔入河谷,深深铮铮如奏天乐,天空中升腾一道美丽的彩虹横跨两岸之上。这如诗如梦如幻般的人间“童话世界”,来自于著名画家苗重安为北京会议中心接待29届奥运会48个国家新闻记者大厅而创作的巨幅国画《风雨过后春更浓》(见上图)。
这幅宽1.6米,长5.5米的巨幅青绿山水取材于四川丹巴地域风光。丹巴山清水秀,气候温和,这里既有白雪皑皑危崖叠嶂的墨尔多神山,又有辽阔绿绒般的草原,还有经受干百年风雨侵袭而依然屹立的碉楼、村寨、喇嘛寺。据史考证,早在西夏王朝灭亡之后,大批皇室成员从遥远的宁夏来到这里,从此便繁衍生息,并创造了举世罕见的室建筑文化,便有“干碉之国”美誉。由于这里四季无风沙极少有的温润气候,养就了这里俊男少女那种“天然去雕饰”的美丽。由于交通的不便和信息的闭塞,在我国绘画史上很难找到画家描绘这里的景色。然而这里有西夏皇族后裔的血质禀赋,唐代“东女国”的遗韵风流,明清宫廷服饰的浓丽,所以积定了深厚的历史文化。近年来,苗重安将创作的触角伸向这片幽深的人文泽地,去探寻远古文化,并先后为此创作了一些优秀的系列作品。从某种意上说是一种尝试,也是一种开拓,绘画的可贵之处,就在于运用新的语境去表达新的意境而自开门牖。
要自开门牖,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矣,绘画史上多数画家流于效仿,极少有苦瓜和尚“我用我法、法自我立”的这样画家。缘何原因?主要是不仅继承先辈的艺术精华,更要有比先辈更宽阔的艺术视野,从而广泛地吸收并以此而得到创造。《风雨过后春更浓》这幅作品便诠释了这个哲理。首先,从该作品的视觉图式上,不仅继承传统散点透视方法来表现群山大壑、树木林立、寺庙民居的全景,也汲入一些西画构作的表现方法。应当指出的是,传统表现全景山水画是“视千里之远,造乎神者”的东方艺术经典,是将自然中各个单元相关或不相关的统一在整体画卷上,从而最大地营造画卷恢弘的气势和深远的意境。而西画的表现是从一点透视所见的物象,体现形的准确性,表现其质感与量感。此幅作品是集纵横百里的丹巴景色为一个画卷,以高远、平远、深远之法,凸现出远景山势的雄伟,近景、中景渗入西画视角加以深度刻画,使之既有宏大的气象,也有具体生动的形象。具体表现有三点:一是形象地描绘雪山、河谷、碉楼、喇嘛寺,并运用河谷进行画面分割处理,形成画面的整体布势。二是将不同地域景致进行合成后上升为主观形象,不拘地自由组合。三是既不同于传统文人画寄寓于山林的逍遥性,也别于真情实景自然性,而是依据客观自然激发灵感从而表现出“童话世界”的意境。
其次,这幅作品在笔墨表达上有些特点。古人张彦远曾日:“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于用笔。”他强调以笔线为间架,以线为骨,画方有骨气、骨质。而荆浩提出“墨”的概念,曾曰:“水墨晕章,气韵俱盛。”他还认为李思训重色彩而无墨甚为遗憾。古人画论诠释的观念具体运用到作品中,是可知而难从。苗重安在创作中用笔继承北宋的表现方法,以线为骨,辅以斧劈皴,直折劲爽,有着刚、立、劲、壮般的阳刚之美。同时,也揉入南派用墨的一些特点,渗化、浓淡、虚实、清雅、清韵,寓雄阔高深于奇丽秀俏之中,寄盛荣卓己于典雅庄静之外。
此外,此幅作品是青绿重彩,尤其在设色上有独到的表现方法。清代唐岱在《绘事发微》中曾说:“作雨霁山翠,岚气欲滴;作千山积雪,观者凛凛然。”由此可见色彩调动审美感受的重要。然而,继盛唐时期的李思训师承展子虔开创“金碧山水”后,历代曾皆以“青绿为质,金碧为纹”创作出景色富丽的青绿山水。元降以后,水墨取代了设色画的主导地位,色彩在中国绘画中渐趋式微无法向前发展。20世纪30年代,著名美学家宗白华非常有远见地指出:“中国画此后的道路,不但需要恢复我国传统运笔线条之美及其伟大的表现力,尤当倾心注目于彩色、流韵的真景,创造浓丽清新的色相世界。”黄宾虹也曾语:“水墨作用虽丹青难以替代,但绘事需重丹青,两者皆有足取,重此轻彼,皆非论也。”20世纪张大千、刘海粟、何海霞等也曾创作出青绿山水经典作品。这幅作品在色彩处理上以青绿为主,采用大量的矿物质颜料绘制,并运用了三烘九染,以掌磨色的表现技法,强调是色彩基调,重色研精,弱化墨的成分,以色代墨,墨让颜色,是色艳不俗,丽而不燥,浓艳华美,清腴秀透。
在人类的创作中,求真、求美是一种悠久的基本风格,有着很强的表现力、感染力和审美效果,是任何所谓的学术思想也难以左右的。在苗重安的《风雨过后春意浓》这幅作品中,他将历史的沧桑的感怀、民族精神的呼唤、四川汶川大地震的苦难以及埋藏心底难以言表的衷情都蕴藏在画后,倘若不是这样,岂能永驻史册?
2008年初秋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