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效艺 9月17日,苏富比国际拍卖公司设在纽约的最后一场“亚洲当代艺术专场”举行了拍卖,全场推出212件拍品,以65.09%的成交率沉重落槌,总成交额不到6000万元人民币。与春季的拍卖来看,此次秋拍不仅作品的上拍量和成交量均有缩水,而且成交率从79%下降到65%,成交金额也从2321.0525万美元下挫到人民币5882.794万元,明显看到亚洲当代艺术在纽约市场遭遇调整。
从2008年秋季苏富比纽约亚洲当代艺术专场拍卖来看,中国当代艺术的整体价格与春季相比有了明显下调。全场拍卖最高价的作品是曾梵志的《面具系列》,成交价为1,082,500美元,王广义的《大批判系列:柯达》与《j.l.david》分别以314,500美元和218,500美元成交,蔡国强的作品《两只鹰》以422,500美元成交,张洹的影像《家谱》以38.65万美元成交,刘野的《无题》成交价为36.25万美元,这些作品的成交价大都在估价范围上下波动,成交价在百万元人民币以上的作品仅有14件,与春拍相比,落差明显,难怪外界很多人士看到这场拍卖有了“崩盘”的想法。
这次拍卖对于苏富比来说却有着特殊的意义,这是他们转战香港后设在纽约的最后一次亚洲当代艺术专场,拍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本想能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然而拍卖结果却不如人意,拍卖成绩的不理想对接下来设在香港的今秋拍卖重头戏来说投下了一个危险的信号。单就这场拍卖本身而言,失败的原因也是显而易见的。当苏富比向全球媒体宣布2009年将亚洲当代艺术专场合并至香港时,似乎已预感到拍卖结果的差强人意。当时整个拍卖的大环境也是不理想的,美国次贷危机,雷曼兄弟宣布申请破产保护,金融风波的硝烟迅速扩散,这对于亚洲当代艺术感兴趣的欧美或亚洲的收藏家们,很可能正在为如何将在金融市场的损失转为最小化而忙碌着。在这样特殊的背景下,中国当代艺术在纽约最后一次亮相的悲惨也是自然的。从纽约苏富比秋拍的“亚洲当代艺术”专场来看,中国当代艺术的遇冷除了大环境下纽约金融市场动荡对买家造成的观望态度外,还有一方面原因是由于春季拍卖的下跌苗头使得拍卖行在征集作品上遇到困难,使得这次专场的拍品质量多有下滑,因此导致了专场中不仅拍卖价格下降,而且流拍的作品数量亦增多。
从春季拍卖市场的经验来看,中国当代艺术在纽约市场的遇冷更多地取决于环境因素,并不会过多地影响到国内当代艺术的拍卖市场,国内的艺术市场人士对接下来的秋拍大赛依然看好。刚刚结束“上海800拍卖”的台湾人洪平涛认为:“崩盘并不意味着艺术市场的消失,只是会更加彻底地让艺术回归原本的价值。”期待春天的欣欣向荣就势必要经历严冬的考验,对于市场新生格外憧憬就无需畏惧崩盘。董国强则把这次的调整看作拍卖行业重新树立行业形象的好机会,“退潮过后,谁在裸泳,大家就看得一清二楚了。”他谈到。
当今书画收藏市场上最大的藏家——台湾的林百里先生,就曾在亚洲金融风暴时收入了大量古代书画精品。如今,这些书画精品的市场价值已经是十年前收购价格的十几倍甚至几十倍。林百里收获的不仅仅是价格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如果没有当年的金融危机,这些作品也许仍然还在原收藏家手中不会转让,现在我们可以看到,市场上这类古代书画精品已经很难见到,也就是说,机遇使他成为古代书画收藏第一人。像林百里这样的收藏家在内地也越来越多,即使在数量上无法和他抗衡,但是和他有共同的收藏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