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8,曾是上世纪50年代中期由原民主德国援建的华北无线电器材联合厂中的一座分厂,即国营798厂。此后,市场经济的发展,国营企业的改革,艺术活动的运作,一系列的因素在798相互碰撞,催生出惊人的化学变化。21世纪的短短几年间,798完成了由国家工厂向民营艺术区的蜕变,这串简单的数字已经演化为中国当代文化创意产业的代码,一个颇具影响力的区域文化坐标,一个糅合了各种矛盾意识的精神家园,一个仍在讲述着的传奇故事。
走进这个约一平方公里的区域内,立刻会嗅到一种浓烈得有些自负的当代艺术气味。放眼环视,星罗棋布的艺术家工作室、画廊、艺术沙龙、设计机构、书屋、创意市集、咖啡吧、餐厅、剧场、品牌博物馆片片毗邻,层层相连,密集得几乎令人窒息。这些聚合在一起的艺术单元各自标新立异,个性彰显,他们独立而和谐地栖息在798这片包豪斯建筑风格的旧厂房中,重新构筑起一个庞大而多元的创意文化空间群,竞相用独到的声音诠释着当代文化艺术的形形色色。从这一点来说,这种弥漫在798艺术区里的放荡不羁、尘嚣甚上的气味的确让人着迷。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因产业调整而闲置的部分厂房用于出租,一些艺术家来到当时被视为城郊的大山子一带,开始寻求自己浪漫的创作空间,并逐步成为798的新主人。保护工厂遗迹和建立LOFT式艺术区,这是进驻798的艺术家共同形成的默契和坚持的行为。他们曾就厂房存留问题与有关管理部门进行过激烈抗争。2005年底,北京市政府为解决双方矛盾,鼓励文化产业的发展,决定保留工厂建筑,将厂区企业逐步迁出,建立艺术区。“北京798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的正式命名,标志着798艺术区成为官方认可的文化产业基地。在798艺术区秩序紧凑的格局中,排列着若干错合的大小空间,它们大都保留着原始的厂房结构、斑驳的机器设备,甚至陈年的标语,这些见证往事的元素被艺术地处理成798崭新的后现代视觉符号,向公众大声宣读着当代艺术家对环境、人、文化之间关系的理解。不同时代的元素并置其中,令观者在欣赏当代艺术的同时,又仿佛在往事中游走。心境总是不断地在历史与今天的边缘切换,而这也许就是798的魅力所在吧。
2005年以来,商业性画廊、艺术机构以及国际品牌公司纷纷涌入798,并逐渐成为这一区域的主角,其中代表性的有意大利常青画廊、帝门艺术中心、北京当代唐人艺术中心、耐克706空间、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等。这些国内外机构的进驻极大提升了798的知名度,使其迅速发展成为北京乃至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创意产业品牌。
目前,北京798艺术区被划分为A-E共5大区域,拥有超过250家艺术单位、工作室、店铺以及餐饮服务机构。市政府希望打造一个能够带来可观经济效益的文化品牌,艺术区的管理部门也试图对798进行产业规划。“登长城,逛故宫,游798”,艺术区酒仙桥路4号入口处树立起了醒目的798红色不锈钢招牌,俨然一处新开发的旅游景点。而与此同时,798的房价也翻了几番,经济压力迫使早期进驻的部分艺术家和小型机构搬出这块价格飞涨的地盘。最初798艺术区浪漫脱俗的伊甸园色彩正逐渐褪去,取而代之的是迅速蔓延的商品交易,铺天盖地的媒体宣传,还有成群抱着相机慕名而来的中外游客。也许,这种现象并非那些最早进驻工厂的艺术家们所期望,但不管他们喜欢与否,商业化正是当代艺术走进大众生活的直接途径,是一切品牌经济成长的生态趋势,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必然产物。
尽管,798艺术区今天的商业化倾向饱受文化艺术界人士的非议和批判;然而不可否认,798所具有的特殊品牌价值已经深入人心,创意的气息更在市场的催化下日渐浓郁。无论实力雄厚的国际知名艺术机构,还是惨淡经营的个人艺术工作室,旧厂房的新主人们对798这一块贴上条形码的精神面包,一边在焦虑地抱怨,一边在骄傲地咀嚼,也许他们享受的正是其中充满矛盾的不是滋味的滋味。客观来说,商品经济的繁荣不该被狭隘地理解为发展学术创作的阻力,而应视作提升学术高度的物质保障和传播机遇。如果,所谓的当代艺术在商业浪潮的冲击下立刻灰飞烟灭,那对798的艺术理想和坚持来说岂不是一种莫大的嘲讽?真正的艺术经历过浮躁和世俗的商业考验后必将浴火重生;而商品社会的深度洗礼势必带来创意水平的巨大进步,这对当代文化艺术而言又将是一种意义非凡的升华。
2008,奥运之年。全人类的体育盛会让北京兴起了城市建设、推动了环保工程,也唤醒了创意经济。这一年夏天,北京的笑容特别迷人,一切将会有一个新的开始,而798的故事似乎也将迎来一个梦幻般的高潮。
到798,吸一口创意空气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