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时代中国画的代表人物,袁大仪先生数十年来坚持自己的创作风格,渔家生活是他重要的表现题材。打开他的画,《老海》、《晚晴》、《风海打桩》、《世出代代》,浓郁的抒情风格里,带着历史背景的沧桑印记。近日记者采访了袁大仪先生,在激动高兴之余,袁大仪将出海写生时大量的速写稿出示给我们。那些画面对于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我们这批人来说非常熟悉和亲切。笔画间的恣意发挥使线条和空间关系格外灵透,劳动场景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那种朴实的渔家生活写照。像《海带女》的创作,袁大仪更是几易其稿,反复强调自然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适当的艺术变形让观者体会出一种唯美的韵味。《收获》用积墨法表达的艺术效果孕育的审美倾向,给人一股清新靓丽的画面感受。
袁大仪先生自幼生长于海岛,对于海的认识异于一般人,他早期的作品是对海的一种描述。创作成熟期是对海的一种赞美,进入老年黄金期对于他熟悉的海是一种对爱的回忆。袁大仪先生常常将那些早年的速写稿堆放在案,反复研究的目的就是寻找一种对大自然的思念,他常说身体状况允许的话,他非常想在晚年出几次海,再去与海来一次对话。袁大仪说,每当看到这些过去作的写生稿,就会迸发出一种艺术激情,这是一种有血有肉的情意,是同审美情结联系在一起的、形成了袁大仪先生独特的有声有色的渔家生活画面,所以,袁大仪先生的渔家生活画面的空间感,更多来源于他真实地生活和独创性的艺术感受。
袁大仪先生把大海与他之间的感情作出了个性色彩比较浓的比喻,未成年时大海是他的弟兄,磨炼和呵护并存,他从大海身上悟出了许多做人处世的道理。成年后大海更像他的朋友,许多人生的历程在大海面前更是沧海一粟,感觉自己尚需加倍努力拼博。老年时,大海更像一个几岁的孩子,每天都要与他纠缠嬉戏。在他的艺术之路而言,年轻时,海是他唯一的情人,所有的艺术灵感和创作力量皆赐于大海,艺术创作高峰期,海更像他的母亲,源于他对大海的体验,使他畅游艺术之海。而如今的海更似他心中的女神,当他远离艺术之境时,她总会用一种心灵感应的方式,将他从繁杂的社会环境拉回到艺术的殿堂,让他每时每刻握住他的画笔,来体会他与大海之间的艺术情感交流。袁大仪先生说,海是他艺术创作的催化剂,他曾几次跟船工同吃同住,在海上漂浮十几天,到公海的渔场捕鱼,而现在进入老年的袁大仪先生,更多的是用一种回忆来面对旧时的写生作品,反复琢磨他的艺术实践。有时他还到船上和渔民家里或者海边写生,找寻那些能引起他“怀旧”的一种创作状态,他喜欢上个世纪末那些朴实的渔民伙计,铁打的汉子和秀美的渔家姑娘,那是一种劳动者健康的美,是与海的原生态连在一起让人感动的情怀。而现代物化的社会,少了许多他需要的天地灵秀之气,更多了几分俗气。看现代都市的妇女脸抹的像个妖精,媚态横生,那些健康美丽的渔家景象一个也找不到了。现在年愈古稀的画家时常会用旧的文稿、旧的照片、旧的写生作品来捕捉那些逝去几十年的美感。他新近创作的渔家生活系列国画,大多是一种审美情感的回忆。这种精神性的审美回忆是一个成熟老艺术家对自己审美历程的总结。袁大仪先生是一个典型的北方汉子,性格豪爽大气,胶东男人的秉性豪情在他身上表现的特别重。对艺术形式他时有创新,时常提醒自己的作品要精益求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