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水画是中华文明的独特产物,反映了中国人对自然的独特观照方式。尤其是在反映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承载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方面,它是最具典型性的艺术形式之一。20世纪以来的山水画,伴随着巨大的社会变革,呈现出空前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发挥出了更大的社会文化价值。
山水画创作离不开对山川形貌的探究,中国山水画自古以来便带着鲜明的地域特征。地域化特色,体现出地域性自然之美和文化积淀对山水画创作的双重影响力。而山东山水画所表现出的这一特征尤其明显。
研究山东山水画,对山东地域自然风貌和文化根源的研究是必不可少的。山东古为齐鲁之地,泰山在这里崛起,黄河从这里入海,孔子在这里诞生。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齐鲁文化博大精深,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重要影响,并在当代中外社会仍然发挥着重要影响。这里还有著名的“革命老区”,也是处在改革开放前沿的沿海地区。深厚的文化积淀,独特的地理风物,成就了山东山水画沉雄博大、质朴平和、兼容并包的美学特质,体现出强烈的地域风貌。
—、山东山水画的文化渊源
在中国美术史上,山东山水画走过了辉煌的历程。标志着中国山水画进入成熟阶段的隋代山水画名作《游春图》,便出自山东渤海(今阳信)人展子虔的手笔,历来被人们认为是我国山水画发展史上的一幅具有重大意义的作品,也开启了唐代青绿山水画派的绪端。北宋初年出生并久居山东营丘的山水画家李成,开创一代画风,史称“齐鲁画派”,她独创的营丘山水画法,成为后世山水画家之楷模,被誉为中国山水画之父。可见李成的艺术在中国美术史上的地位。宋代的张择端是山东诸城人,其《清明上河图》,开创了风俗山水画的先河,至今仍为大众广为传颂。
(下转第2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