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72版:画家
3  4  
PDF 版
· 他站在高原之巅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10月24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他站在高原之巅
曲学霭和他笔下的雪域高原
■肖鸣刚

  家居青岛海滨的国画家曲学霭,满脑子装的尽是青藏高原雪域风情。熟悉他的人都知道,这是他20年高原生命旅程所形成的艺术惯性,也是他作为我国原创型实力派著名国画家赖以立世的支点。

  曲学霭与青藏高原结缘于上世纪60年代中期。那时他还是刚刚走出校门的一介学子,当他告别齐鲁故园,第一次踏上这片被誉为地球第三极的华夏热土时,整个灵魂都被震慑了:大漠蛮荒、雪峰苍穹、牦群驼队、藏鼓羌笛……一切都与故乡的水运灵秀迥然不同。朦胧中,他感到这儿正是自己寻觅已久的艺术圣土。

  从柴达木腹地到黄河之滨,从青海湖畔到昆仑山麓,雪域大地独有的神秘、旷远、高阔、浑朴和纯净浸淫着他的灵魂。藏族同胞那高古、淳厚的相貌特征、精神气质及其生存环境给予他超乎寻常的艺术感受。他把藏胞中的典型形象奉为高原之神,把与藏胞相依为命的牦牛奉为高原方舟。他入微地观察,深入地揣摩,悉心地体味,如痴如醉,直到把高原雪域融进自己的血管里方肯罢休。日久天长,天长日久,整整20年,艺术与人一起得到了升华。

  曲学霭的高原画作,远视,墨韵淋漓、浑然天成;近观,则质感可触、历历有致。有人对如此精雕细刻的表现形式和如此舒展大度的艺术效果所形成的强烈反差,感到不可思议。曲学霭早年练就一手传统绝活,在传统领域创作上亦有不俗表现,但在新的感受面前,他以一种空前的勇武姿态应时而变。为准确表现高原物象的厚重感,他巧借西画块面结构理念,将物象梳理整合为若干相关的五色墨团,并进行适度夸张,然后巧用皴、擦、点、染、勾、洗、描诸法,理性地将诸多传统符号穿插隐显于物象的块面结构之间。分层经营,渐次制成,把工与写、虚与实、力与美的相互关系研究到了极致。其审美意趣明显有别于以往的传统中国画,却又处处漾溢着浓郁的中国传统人文精神。

  妙用肌理,这是在谈到曲学霭最新图式中国画时必须提到的一个特点。为了强化雪域高原的沧桑感,曲学霭把肌理运用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肌理的运用最早发端于对藏袍和牛羊马驼等动物皮毛质感的表现,后来引伸到画面的整体制作。他认为肌理运用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如何协调好其独立审美价值与物象质感之间的关系。好的机理能够强化物象的视觉张力,有效提升画面的艺术品位,却又绝不破坏传统线条的固有美感。

  曲学霭高原画作深刻而不艰涩,神秘而又亲切,看似通俗易懂,却又有一种特别感动人的力量隐约其间而难以备述。他善于在宏观控制中把握虚实关系,找准画面的着力点,于极尽刻画之中讲开阖,于严谨有序之中求透脱。构图上,他推崇平中见奇、淡入淡出,从不故作惊人貌。他重传统更重生活,重形式更重内涵。在恪守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框架中,竭力追求宏大的弦外之响。人们对于他笔下的雪域高原,或云得其静穆之美,或云得其朦胧之美,或云得其凝重之美,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笔者认为,如此者皆然,而皆不尽然,细思之,曲学霭高原画作令人别样动情的深层原因,首先是他的真诚——是画面信息所传达的画家对高原、对艺术无以言表的挚爱与真诚。

  曲学霭生长于大海,成就于高原。在他归根大海以后,又将高原精神进一步高扬。与高原结缘40年来,曲学霭以十年磨一剑的精神,在不断求索的艺术旅途上,留下了自己坚实的脚印。风雨40年,他青海青岛,西去东归,心中难以片刻忘怀的唯有雪域高原。他像一尊站在高原之巅的守护神,不倦地捍卫着这片神圣的艺术净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美术报 画家 00072 他站在高原之巅 2008-10-24 美术报000722008-10-2400004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