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78版:画家
3  4  
PDF 版
· 重返心灵的家园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10月24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重返心灵的家园
——解读苏耕先生的胶东风情组画

■韩 墨
  我曾经暗下决心,不再写什么评论文章,一则自己工作太忙,实在是分身无术;二则因为所谓评论文章,大多不过是些应景的“吹捧”之辞,既无真情实感,也无学术意义,再写也不过是一些字数的积累。可是,当苏耕先生这样一组作品进入我的视线的时候,我又不由自主地拿起了笔,急切地想记下内心深处那分被撩拨的思绪,那分怦然心动的感受。

  苏耕先生是美术界的“老资格”,早在1975年,他的作品便首次参加全国美展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此后,他相继又有8件作品入选全国美展,其间多有获奖。1989年,他创作的《胶东锅台》荣获第七届全国美展铜牌奖,还被选入了中学美术教材。如此众多的殊荣,让苏耕成为当时备受关注的实力派画家之一。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近15年间,苏耕似乎过起了隐居式的生活,展览会上、专业报刊上再也见不到他的作品,人们也很少再听到他的消息。是江郎才尽,还是激流勇退?种种猜测不一而足。在专业圈里,顶多也就是偶尔见到他一两件水墨人物小品,看起来也不过是些游戏笔墨之作,少有当年饮誉画坛的艺术神采了。

  15年后的今天,当苏耕的名字逐渐淡出人们视线的时候,他却以他的这组胶东风情画系列作品,为人们带来一分意外的惊喜!原来,他从未停止过艺术求索的脚步,而是在这15年间,以作茧自缚的方式完成了笔墨的积累、心灵的发酵,又以破茧化蝶般的勇气翩然舞动出了一个全新的艺术世界。

  艺术的速成时代造就了一批又一批廉价的“艺术精英”,而苏耕先生的艺术追求显然显得不合时宜了,在他的骨子里,仍有着那种文人的清高和孤傲。因此,在纷扰的现实世界里,他淡泊、散漫,乃至遁世。据说,在很长的一段时期,闲看落花、醉沐夕阳、喂鸟捉鱼、饲犬养猫,几乎成了他绘画之余最大的乐趣。其实现在看来,他才是一个真正有智慧的文人,他用他的散漫消解现实的压力,用他的淡泊对抗时风的左右。

  每个人的童年时代都是最难忘怀的。1943年,苏耕先生生于山东荣成的一个小山村,那个年代的童年生活,欢乐和忧伤似乎总是相伴而生的。但是,岁月的长河带走了所有的忧伤,童年的欢乐却长久地留在了苏耕的记忆里。在他看来,那种远离尘嚣的生活,不仅是他心灵深处挥之不去的依恋,似乎也应是人类共同的精神家园。于是,他不知不觉把画笔转向了乡土题材的描绘,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个性鲜明的“苏家样”。“风花雪月本一味”,花甲之年的苏耕先生,在一次次重返田园的精神游历中,达成了艺术上的蜕变。

  齐白石老人首开花鸟画先河而成为一代宗师。苏耕先生则正在人物画的领域里作着同样的探索,其作品的学术价值,在于致力于将传统文人画注入人间温情、乡土情怀的巨大努力。在他的作品中,笔墨还是那种墨分五色、以书入画的传统方式,但是,内容变了,情感变了,笔墨也因此具有了新的生命活力。酣畅的墨色与变化丰富的线条,完全是在情感驱使下的自然流露,毫无造作之态、雕琢之迹。

  读苏耕先生的新作,让我更加坚定地认为:无论艺术风云如何变幻,艺术的表达应该是真诚的、美好的。真情实感,是“美”最重要的源泉。

  (本文作者系山东省美协副秘书长)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美术报 画家 00078 重返心灵的家园 ■韩 墨 2008-10-24 美术报000782008-10-2400008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