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杨华已经8年,在共同研究的过程中教学相长,看着她一步步走过来。
杨华多才多艺,悟性颇高。2000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材料与表现工作室之后,在“基础材料技法”的学习上十分专注,对中国传统绘画材料语言有独到的见解和体验,成为她在中国画当代艺术表现探索上的良好开端。接下来,是 “材料语言研究与中国画当代艺术表现”的研究专题。这个题目很大,面也很宽,当时我提出了一些方案供她参考和选择,杨华对材料语言很敏感,她抓住了两个点:
一是对于水墨的理解和表现; 一是围绕着“箔”的表现展开的色彩探索。
就“水墨”而言,她在技法探索上不断有心得和感悟,通过一些相关技法的介入,展开以“水墨”概念为轴心向四沿扩展的艺术探索,并卓有成效。这是一个当代语言探索中颇有学术深度的课题——中国水墨画材质的认识与表现。从她的作品里我们可以看到综合材料的影子,但综合材料的表现又服从于“水墨”的概念,又是从“笔墨结构”中抽离出来的。她并不固守在“用笔”的领地,而是更多地考虑“水墨”性能特色的艺术表现力。因为“水墨”要渗化和渗透,流动和行走,水墨的痕迹有形而无形,亦即“浑化无迹”,这或许可以算作是“水墨”当代语言的一个标志。水墨当代语言里面很重要的一个元素是它的品格的不稳定性,这种“不定”的态势,支配着“水墨”向不同的方位偏移,向有和无之间偏移,从而制造更大的环境和空间,以及更多的可能。
她还有一类作品是以“箔”的表现为中心或主题展开的对色彩表现的探索。我印象较深的有《白露》、《东晖》、《花际》等比较大型的作品,表现上介于抽象和具象之间,技法上尝试多种形态的融通。有的作品还能够把金属材质的“箔”“溶化”于水墨的“软性”材质环境,给人以启发。她的一些作品作为范画一直在工作室教学中使用。这类作品反映出杨华在绘画语言驾驭上的能力,从容而感性。心手之间相通,即心灵感悟到的,手就能跟的上去。她能够把研究和实践的这些材料技法很自然地融合在一起,这是不容易的。
杨华是工作室近十届学生里比较突出的一个,除去勤奋和悟性,还和她的性格有关系,执着、安静、踏实。毕业以后,她经常拿作品回来给我看,还带回些好消息,在一些重要的美展中不断获奖。
我认为,材料语言的探索,是中国画当代艺术表现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它可以从形态上整理、拓展、融合已有的表现手法,拉开空间,把传统带到今天,又把“今天”送回到传统去检验。杨华已经具备了很好的基础和素养,她会不断地收获,形成自我的超越。
(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书记、副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