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次的展览中,通过和评论家及画家的交谈,听到了他们对自己作品的各种评论,真是见仁见智,每一幅都有相反的评论。静下心来想:他们说的都在理,但有时和自己的所想不着边,所以到后来我很少关注别人对自己画作的评论。在创作时,摒除一切杂念,珍惜最初的感觉,把握瞬间的火花,并尽力去完善它。所以我的作品,不论是写意还是大幅的工笔,很少有完善的草图。如《秋梦》、《原野之梦》等,也是凭着感觉,一笔笔去编织一个关于秋天的幽深而绵长的梦:秋风萧瑟,草丛摇曳,那无穷无尽的草本,从生命微不足道到张扬如火的旅程。人也罢,草也罢,生命在经历过千难万劫之后,都会在秋天里展现出他们的价值。
每幅画都是一个未知数,随着情绪的变化而变化。随笔生发,随墨生发。在创造和探索的期望中完成。所以我从来对早早形成所谓风格,就简单的几个题材、固定的几个构图、抢占的几个构成领地不屑一顾,大千世界如此丰富,就弄那么点东西搞一辈子,实在不是画家所为,真正的画家画得是真性情,把自然形态转化成表达情感实意的“符号”应是自己对真情实意的宣泄,是灵魂深处最本质的反映。好的创作应激情澎湃而又诚挚自然,无病呻吟、矫揉造作、故作深沉,终究没有力度。
每搞一次大的创作,都要有长时间的酝酿过程,我的办法是把好纸、好笔、好墨准备就绪,把一切眼前该做的事做完,养好精神,全身心地投入,在激情饱满与理智冷静的交织中,画自己的所想。
每年都盼着到山里去,在企盼中回味自然之美,陶醉于想象中的自然,所谓”触情生景”。这是山水画家一个很重要的蒙养过程,忘情于生命的自由与和谐之中,一心一意体验写生的乐趣,身心都融于自然中,是山水画家所独有的人生享受。放弃程式,把笔墨验证于山水自然中。在深入研习传统笔墨的同时,坚持写生达二十余年,方才有会心之处,真正达到笔墨和自然之美相统一。笔墨与吾之情怀相契合是很难的一步,所以在我的画作中.每一幅都是一个探索过程,一种情怀展现一种美景,可以说,每张画都是写生的心得。
有的批评家告诉我:“你应该主观性再强一些,多一些表现性的东西。”有的理论家告诉我“你应该对生活再深入一些,对自然的表现可以更到位。”我自己认为都对。但路还是要自己走,自己走心里踏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