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画始于魏晋,成于隋唐,宋元达到高峰。因画家所处地域不同,五代始分南北两大风格体系:北方以荆浩为代表,善画层峦叠嶂、云中山顶、四面峻厚、大气磅礴的山水;而南方的董源则多作溪桥渔浦、洲渚掩映、峰峦出汲、云霞显晦的江南山乡景色。两派山水代相传承,造就了中国传统山水画的题材风格面貌:即画中多为山川、湖泊、泉溪。虽大至长江万里,及满纸皆水至多也是夏圭笔下的寒江独钓图或倪云林笔下的太湖,画史上却从未有画海洋山水名家的记载。当今鲁地徐生华是我所见闻的专门画海洋山水画名家,他现为中国海洋绘画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专门研究和创作海洋山水画,引领开创中国山水画的新领域。
生华曾就学于我所任教的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他是在现代规范的中西美术教育中成长起来的一代画家,具有中国和西方两种画理画法、功力和修养,他在创作过程中始终将这两种艺术理念和表现方法自然融合,创作出既具有视觉真实美又具有心灵抒发意境的海洋山水艺术。
在西方画家的眼中,大海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物质形态而与人相对立,立足于以我观海,画海着力于目中所见。在法国现实主义大师章尔贝的笔下,他以直率大胆、不作丝毫粉饰地描绘他所眼见的风暴来临时的大海壮观,以及人类无法抗拒的触目惊心的海难;英国海景画大师透纳用富有激情的笔触描绘大海狂暴难驯的破坏力;俄国海洋画家艾瓦佐夫斯基在狂风卷起的九级巨浪的画面上表现了人的勇敢与无情海浪的抗争以求生存,统观西方海洋绘画皆重描绘画家目中所见之状貌。而作为中国海洋画家的生华所创作的海洋山水是既重目中大海的形貌状态,也重他感悟到的大海所展示的精神气质,更重的是他借大海来抒发自己的理想和思想感情,他所创作的海洋山水是他由目中进而胸中的海洋山水,“借大海状貌写我之神情”是生华的海洋山水画之灵魂。
画家选择何种表现题材,取决于画家自身的个性喜好与审美理想情趣。苏东坡、郑板桥喜作竹,他们是借竹性写人性、人格,归根到底是写画家自己崇尚的精神品格,这里面蕴涵着我们民族所奉行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哲理。东坡在评文与可画的竹时说“文与可画竹,身与竹化”。生华选择海洋为题材的本意,我以为他找到了一个能代他而言的神圣艺术形象。在他的心目中视大海为我,海性即我性,海情即我情,他在不同的画面上塑造了不同的海洋形象,寄托和传达了他不同的理想和思想感情,如果从这个层面上解读生华的海洋山水画内在精神品格,我认为他“人如其画”。
生华所作海洋山水有着他生活熟悉的胶东海域个性特征,但更多的是搜尽海洋奇峰奇浪而成,是观四季四时不同时空下变幻无穷的海洋情态而入胸中吐于笔端的。生华对辽阔海洋和岸边山石形象的把握采用中西两种不同的观察方法和表现方法:一是以西画所遵循的立足一处静观对象,以我观物,着重描绘眼前所见之真景实境,他的许多对景写生稿即用此法。这种方法必须采用焦点透视和光影表现;另一方面使用行动中观察山海整体气势面貌,感悟大海的精神气质。用综合取舍的散点透视方法突破时空的局限,这两种方法自然结合所创造的海洋山水既有质感、深远空间感又有俯瞰海洋的大气势。海浪采用没骨法为主,结合丰富色彩的笔道笔触交混,山体礁石多用点线书写,晕染时略施明暗,使山石厚重立体。生华喜在风浪的海天中点缀渔帆鸥鸟,使画面格外生气,充满宇宙生命的律动,这是画又是诗。
中国画历来讲究以诗为法,以书为骨。诗之本质内涵在于情,在画家的眼里情与景为一,用有节奏和韵律的章法笔墨传达于画中即为诗意。如此观照生华的画,他笔下那种波涛汹涌、拍岸激起的白色浪花在岩石上碎成无数的琼花碎玉是惊心动魂的激情,是大海交响乐曲中的最强音。他笔下那一幅幅海鸥奏鸣曲,浪涛风波自无涯,无尽波涛滚滚来,海曙云浮日,遥遥水合天,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等等,是一幅幅画,更是一首首诗。著名军旅诗人李中华在观生华的画时即吟道:“大海千重浪,雪花尽兴飞,排云鸥鸟去,天际不思回”、“墨中翻巨浪,纸上滚波涛”。这是诗,又是画,是生华的画。
中国画的本体语言是笔墨,它决定着画之高低,而笔墨高低又源自书法功力,以书法入画。在生华的画中二者皆佳,他笔下所写山形、山质、海浪水性,行笔潇洒欢畅,枯湿浓淡有致,灵动而充溢着生命气息,形似神肖,既有视觉震撼气魄,又有墨色多重变化美感,画中既有先贤名家之迹,更多的却是他自己从对现实海水山水的入微观察、综合概括创造而成的画法。他笔下的不同形象气质的海浪画法就是他独到的创造,先贤无此法。
海洋山水画既是开创,也是开始,它是山水画领域中的一座独特的山峰,勇攀到巅峰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生华有北国人的毅力、大海的胸怀,我相信他的攀登会成功的。(作者系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美术理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