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岩岩,鲁邦所瞻。奄有鬼蒙,遂荒大东。泰山雄居赤县神州之东,背负大海,襟怀四渎,右提长江,左携黄河,群峰峥嵘,大象贯虹。按理道,生于斯、长于斯是应产生些文人或画家的。然纵观历史,能在文坛和丹青史上浓重添居的却寥若晨星。直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才雨后春笋般现出一批,杨乐友便是其中之一。
杨乐友能成为颇具现代意识的山水画家,似乎是一种必然。他自幼对绘画情有独钟,他不仅友人且友山友水。26岁的他即在泰山遥参亭成功地举办了个人画展。然他又未有正规的师承,也不属科班,靠的是他的天赋和勤奋。如石涛所说:“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此语用到乐友身上是再恰当不过的。凭着他那“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精神,磨砺几十年一跃成为颇具实力的山水画家,用他自己的话说,便是:“这些年我边画边思考,既在反思传统,也在反思自己,不仅用手画,更在用心画。这山东人为何阳刚正气,不但豪爽坦诚,而且质朴敦厚。是泰山,是沂山、蒙山支撑他们的筋骨;是汶水、是黄河浸润他们的肌肤。于是我重新与山对视、与水共语。重新解读这泰沂山川的山水草木,读它们的品格、读它们的魂魄。越读越感到仅用传统的技法已不能够将其苍莽、朴实、豁达、豪放的品格充分地表现出来。经过数十年的寻寻觅觅反复实践终于找到了‘刷帚皴’的技法。”
所谓“刷帚皴”法,即抽象山川岩木肌理之基本,化一笔锋为多笔锋,中锋运笔。这种运笔不是简单的,而是辩证的,中锋是破锋的中锋、破锋是中锋的破锋,是介于斧披皴和披麻皴之间的一种技法。它激扬顿挫、力透纸背、焦墨写物、淡墨破痕、错综排列、有机组合;它不求哪宗哪派,只索山川之大象,只赋精气神韵于自然。由此生发的拟人、拟物化的动感肌理效果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所表现的物象似山岩、似草木,变化交融苍润饱满,给作品注入了新的语言,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个性,这种具原创性的技法提升了作品的艺术品味,是神遇迹化的张扬。
“刷帚皴”法一经问世,立即受到了美术界的关注。继2004年入选2004年全国中国画作品展和获第六届全国交通书画大展国画一等奖,至今又连续十余次入选和获奖于中国美协主办的全国性大展,并获中国电影百年全国书画大展三等奖。究其原因,是这种技法所具有的那种强烈的形式感与运动感。在这种技法的迹化下,山是挥舞的,岩是扭动的,树是伸展的,草是雀跃的,水是顽皮的。阳刚在朦胧之中、神秘在张力下延伸,由此形成的物象是律动的、峥嵘的、似梦如幻的,使我们在陌生中看到了熟悉,在明朗里跌入了迷雾,在诡谲下蕴纳了丰富的内涵,让人在扑朔迷离中寻索到美的享受,从而勾起你对儿时情趣的回瞻与追忆,撩拨起你已经疏远了的乡情。它对于表现泰沂山川的苍、朴、豁、放真可谓相得益彰,是纵情山水的张扬,丰富了中国山水画技法的表现形式。我相信,杨乐友的这种探索和实践,一定会为中国画这门古老的艺术园地增添一朵绚丽的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