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关田、邱振中、王冬龄、祝遂之、陈振濂在业内被称为当今书坛的“五虎将”。他们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美院招收的第一批书法研究生,如今他们都是学有所成,在各自的领域独领风骚。陈振濂是“五虎将”中年龄最小的一个,但是他的艺术成就并不因为年龄的缘故而逊色,甚至更加的突出。陈振濂可以说是当代书坛的风云人物了。不仅是他精心创造了极其丰富的作品,更重要的是其理论研究的贡献,影响广大而深入人心。在教育方面的学科化、体系改革等方面,堪称一流,成就斐然。1988年,“陈振濂书法教学法”,有史以来第一次以书法教育学成果获国家级大奖和霍英东教学基金奖。1999年,陈振濂倡导的“学院派”书法创作模式,获中国文联“百名优秀青年文艺家”称号。
陈振濂是一位睿智的学者型的艺术家。他所研究的领域较为宽泛,书法、篆刻、中国画、日本书法绘画,以及与之相关的诗学、词学也颇有研究。他的理论与他的书法作品相辅相成,相互融合,相互渗透,达到了一个很好的良性循环。宋人郭若虚提出了“气韵本乎游心”之说,强调“如其气韵,必在先知”的思想,指向艺术家的内在心性。而“气韵本乎游心”这一观点在陈振镰的书法作品中,得到了巧妙的宣扬。落实到他的艺术创作中,则是以笔论气,以墨论韵,将具体的笔墨与气韵相对应。他的笔墨技巧运用得相当娴熟,尤其是对笔法中的提、按、顿、挫等要旨驾驭得极妙。在他的行草书作品中,以宋代尚意为纲,以苏、黄、米诸家为法。书体线条的连贯、叠加、推移,线形的左盼右顾、收放转折,线质的飘逸、绵密,都被陈振濂精心地加以整合,渲染得姿致绰约,神采奕奕。挥运间的笔气墨韵正暗合了宋元文人的风流潇洒、士人的高节温雅。毛笔在宣纸上的突奔、跳跃、暂停和起止,令人宛若看到一位黑色舞者在纸上翩翩芭蕾的精彩画面。而他的隶书作品,不仅有隶书的笔法,还融进了篆书以及汉代简牍的章法与特征,使得原本敦厚的隶书增加了几分轻松诙谐的气息,品读起来更加的灵动有致。由此可见,这位不断探索书道的“雅士”更注重的是人文气质与文化精神,崇情尚意是其创作的主格调,这也正合乎了“儒雅之士”之称。
陈振濂近期的书法作品,风格趋向厚重质朴,这是他在探寻路上的又一次革新。这种转换使他的创作趋于雄浑,走向博大。台湾书道学会理事长杜忠洪对陈振濂的评价,“他的学术力量与艺术成就固然不凡,但他不卑不亢的学者风范、人格力量的沉潜与笃实及其他艺术之间的完美融洽,特别是他对宏观的把握和缜密的思辨表现,具有高瞻远瞩的超前关怀,更是当前国内文化艺术界所共同需要的。”这句话,可以说对陈振濂作了一个很恰当的描述。我们期待着陈振濂的书法艺术带给我们更多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