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42版:画家
3  4  
PDF 版
· 翰墨丹心,山水道情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10月25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翰墨丹心,山水道情
——张毅国画作品鉴赏
□华商报社记者 富筱琦
  翰墨丹心,山水道情 ——张毅国画作品鉴赏□华商报社记者 富筱琦

  张毅是一位德才兼备、有学养深度、有自己的思想和艺术语言的画家,他笔下的山、水、人物,书法赋予精神和生命,多年来他对艺术的灵性感悟和造诣受到社会各界和很多书画名家的关注。他们称赞张先生的画很上品,那些远山浮云、瘦松、人物,都是他作品里出现最多的意境,总是给人以萧瑟的感觉。那种苍凉和豪迈胜过很多的言语,在继承水墨山水、青绿山水、金碧山水和浅绛山水传统样式的同时,他的笔墨随时代精神,意境“仁和中天,天然自在”、悠远而古意,掀起观者的共鸣……

  国画被演绎了这么多年,已经形成了独特的用笔和固定的结构和构图。不少成名画家都摆脱不掉这种形式带来的束缚,而张毅却可以在这么多画家中树立自己的独特风格。他善于运用枯笔大笔近景构图的表现手法。自古以来,枯笔的运用是有讲究的。浓、淡、焦、润不好把握,枯笔一般是偶尔出之,线条质感是点线相间。在创作实践中,张毅“搜尽奇峰打草稿”,把书法融会贯通,在对国画理论深入研读后,意超象外,如石涛所言:“无法而法,乃为至法。”这就是张毅的不凡之处。张毅笔下的画不论是秋山寒林,村居野渡、幽人逸士,既有“荒寒意趣”又有“纸上山河金石声”,人和自然那种疏离。对立又和谐统一的关系,那种情景用这种不连贯的笔和稀疏的构图来表现,恰当又准确,可谓精妙。

  苏轼说:“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张毅国学功底扎实,他“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其作品表现出古诗韵味出世幽静的一面,反衬出当今繁乱复杂的世界及人们盲动浮躁的心态。

  张毅的国画构图也确实很大胆很特别,他总是在人的有限视角中表现天、地、人。无论是用“朱氏云山”点法,还是以“马一角”、“夏半边”的传承,或高深平远,咫尺千里,或高山仰止,以大观小。那种狂野、大胆的构图让人心生豪迈,而那种分割人们常规视线的构图有时虽然突兀确有冲击感,让人瞬间走进了艺术家的心胸,那种容忍就是容天下难容之事的坦然,宽广的胸襟令人敬佩……也体现一种“山水传情传道”的精神。

  2008年春天,张毅所创作的30米长卷秦岭烟云图,采用近景构图表现手法,打破传统构图模式,给予观众一种崭新的视觉审美,从作品中看到了新长安画派的影子。他的作品总是把人带入另一种境界。在那里,艺术家审视人生的态度令人敬畏,在作品中,浮华、狭隘渐行渐远,灵魂的崇高、伟大慢慢凸现。张毅那种凝视笔墨,凝视人生的坚定,让所有冷峻更加深刻,让所有深刻越发细腻,越发执著,表现了艺术家那种源于内在的、永恒的不可言状的“百年的痛苦和孤独”的探索。

  晚风扶抑笛声残,多阳山外山。翻看张毅2006、2007年出版的作品集,不难看出作品中那粗放笔墨中透出的灵秀细腻的一面。

  张毅有他独特高端的艺术眼光和境界。用一位著名画家的话说:“张毅的作品可比性很强,很专业,有些教授老画家画了一辈子的画不知道自己表现什么,而张毅知道画什么,他始终坚持‘读一百本书画一张画’的精神,他坚信时间是作品生命力和艺术价值的佐证。他的作品有灵气,笔墨有创新,就这样画下去,完全可以成为一代大家。”时间对他来说太宝贵了,所有国画作品是他忙于行政工作之后业余时间创作的,近年来百余幅作品被国内外友人、部分国家领导人及国外议会议长收藏,多幅作品捐赠给了国际慈善机构及国内慈善机构,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和好评。

  “笔墨尊重传统,创新尊重历史,精神当随时代”。美从自然中来,是张毅多年来遵循的创作原则。作品是画家同他内在视觉的精神之间一种亲密联系的结果,为了寻找最和谐本能的色彩、线条、空间和体积,张毅在不断地努力向大自然和自己的心灵深处索取,我们坚信,他在人生道路及艺术领域中将会获得更快、更高、更远的升华。

  (此文为电视专题片撰写)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美术报 画家 00042 翰墨丹心,山水道情 □华商报社记者 富筱琦 2008-10-25 美术报000422008-10-2500024;48256DEA008181F5482574E400284199[]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