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回顾历史会感到一丝凄凉,当不久前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苏天赐回顾展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时候,这种因为回顾而生发的感叹,自然会联想到画史中的种种不平。1982年,苏天赐60岁时才得以晋升为正教授,这是一个在我们的体制中已经到了退休的年龄才得到的待遇。5年之后的1987年,苏天赐第一次到法国,这也是他第一次出国,而他的恩师林风眠则在1919年19岁时就去了法国,与他的同门学长吴冠中1947年赴法国留学,则相距40年。苏天赐是20世纪中国美术史中具有特殊经历的著名画家之一,如果不是有着艺术上的成就,那他就会被历史的尘埃所遮蔽,因为在这一个时代中,具有相同经历的画家有很多很多,不幸是普遍的。苏天赐万幸的是还算高寿,如果他像徐悲鸿那样只活了60岁不到,那他终生只是一个副教授,那他也不可能亲自到卢浮宫欣赏那些梦寐已久的世界名作。
林风眠的学生有很多,但是,林风眠自认为最得意的学生只有两位,一是后来到了台湾的席德进(1923-1981),另外一位就是苏天赐(1922—2006)。苏天赐1948年在杭州艺专林风眠画室任助教,这决定了他与林风眠之间有着难以割舍的关系,谈论苏天赐的时候也自然会说到林风眠。在林风眠的影响下,苏天赐早期的《黑衣女青年像》、《蓝衣女像》就已经表现出了他的艺术的取向,他像林风眠一样,将东方艺术的精神融入到外来的油画之中,使被称为“西画”的外来画种充满了东方的神韵。
苏天赐的油画,无论是人物、静物,还是风景,都表现出了一以贯之的对于东方艺术精神和自我风格的追求。他的《早春》(1989年,第七届全国美展铜奖)用色彩诠释了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其优雅、委婉和耐人寻味,有着中国水墨的气韵。他给与人的优雅和诗情,是一种难以预见的得心应手。可以说以《早春》为标志的苏天赐艺术风格的建立,为当代中国油画另立新标,而他的这种后期风格承传了中国绘画“写”的特质,让人们联想到富有盛名的八大山人。他胸有成竹的自信将笔触的灵动演绎成音乐的节奏,让人们感受到神来之笔的美妙。他给与人的不是那种细腻的观赏,而是气韵的玩味。他的作品给人以优雅的品质与充沛的诗情。以写意、写神为标志的苏天赐艺术风格的建立,为当代中国油画另立新标,不仅传达了江南田园风景的诗情画意,而且具有鲜明的东方美学特性。
苏天赐出生于广东阳江市,家乡的秀丽山川铭记在他的记忆之中,后来,长期生活在河水明丽的江南,又触动了他的艺术情思,因此,江南河岸边的四季变幻与文人写意的语境,则为他提供了一个现实的参照。由繁趋简,由简而透露出需要慢慢品赏的诗情画意,用另一种方式在破解中国哲学的深奥,像太极,又像功夫茶。在他的笔下,题材和语言处理上的契合,所表现出的那种兴致所致,那种激越的高昂与委婉的沉寂,让人们共享了他的绘画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