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于11月11日在苏州雨村美术馆举办的“五十年风华·五十年丹青”苏州工艺美专(58-62)校友中国画邀请展,荟萃了活跃在当今画坛的15位优秀画家的75幅作品,人物、山水、花鸟琳琅满目洋洋大观。这个画展的独特性在于,这15位画家都出于同一师门,是50年前苏州工艺美术专科学校的学生。该校在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工艺美术人才的同时,涌现了这些(其实远不止这些)中国画家,是十分难得的。更何况,这所可以说是名不见经传的学校仅仅存世四载,1958年在大跃进的浪潮中诞生于苏州,而短短四个春秋之后,因国家经受一段人为和自然的灾难而停办,前后仅有一百多位学生。
苏州是一个具有深厚美术教育传统的城市,吴门画派的影响和2500年的文化积淀,使市民们,尤其是青少年们学画蔚然成风。且不说多少年来“门授”和“家学” 的渊源悠长;进入二十世纪以后,颜文樑先生创办的苏州美专更是培养出了一批在中国美术界称得上砥柱中流的画家,影响极为深远。
解放后由于院系调整,苏州美专并入华东艺专迁往无锡,而由东吴大学为基础重建的江苏师范学院,其美术系(由社会教育学院美术学科延续而来)也不复存在。所以,苏州工艺美术专科学校的成立可以说是填补了这一时段苏州现代美术教育的空白,尽管办学宗旨是为解放后重新振兴的苏州工艺美术事业培养人才。
参加这次邀请展的分别是该校58、59和60届的同学,在离开学校之后,各自有着不同的人生道路,他们经历了岁月的沧桑,甚至饱受生活的坎坷;当年风华正茂的莘莘学子渐渐成了两鬓斑白的老人。但他们不论在何种环境之下,始终坚持对中国画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从这次展出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几十年来辛勤努力的成果,其中有一些人已经成为中国画坛上杰出的人物。
刘振夏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便以《渔婆》等作品蜚声画坛,二十多年他远离画坛中的名利,闭门修练,潜心于水墨写实人物的创作和研究;对中国的人物画发展有重要影响的著名教授方增先称他为“在不停步的奋进中,走上艺术高度的奇人”。杨明义早期曾以水印木刻享誉画坛,被誉为“中国新进版画家”。后又以水墨江南自成面目,作品意境幽远,用笔轻盈飘逸,水墨淋漓酣畅,为我们营造出一个个诡幻奇丽的水国梦境;刘懋善同样擅画水乡,却与明义迥异,扎实的西画技法与水墨交融,雄厚深秀,清新朴茂,于传统中充溢着强烈的时代感。每每看他们二人作品,总有“浓妆淡抹总相宜”之感,在以水乡风情为题材的门类里,成为画坛上突出的代表人物。马伯乐则以传统山水人物见长,画外功夫堪称深厚,读卷习书是他长年的功课,学识与修养往往在笔端毫间流淌出来。以坚强的毅力从绝症中走出来的余克危是一位充满创新意识的画家,人民美术出版社的四卷本画集囊括了他各个时期的不同风格的油画佳作,而他的中国画潇洒灵秀,充满诗意。被授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的张晓飞长期从事刺绣和桃花坞木刻年画的创作设计,他的中国画作品一贯纤柔俏巧,笔墨精致,近日却图新求变,粗笔狂放,气势磅礴而一改旧时风貌。擅长花鸟和戏画的潘裕钰十分重视对生活的观察研究,曾饲数十禽羽于园中,朝暮研析,又养花植草,日夕相伴。因而他画的花鸟灵动欲出,栩栩如生,在花鸟画的同行中异军突起,独树一帜。军旅画家殷培华多年来倾注满腔热情创作了大量共和国领袖题材的作品,这次参展的《小楼三春秋》塑造了小平同志在困境中仍为国为民忧思的光辉形象。为创作此画,他曾三次赴南昌实地考察体验生活,又反复揣摩构思,数易其稿,是画家的精心之作。原画曾在全军、全国美展获奖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同样在部队磨炼多年的杨晓岗,其创作多了几分不同于江南的雄浑和厚重;而旅港女画家徐益行则由于视野开阔,作品自然别生新意。程宗元擅古今仕女,亦擅佛画。这次参展的《孔子》组画、《红楼梦》长卷和《姑苏十二娘》等,均为画家力作。此外,严佩玲的工笔花鸟,王祖德的黄山风景,吴鸿钊的山水和邵文君的水乡亦可圈可点,都是各具鲜明个性的优秀作品。
半个世纪之后的这次同学自发的重聚,是一次交流也是一次叙旧,自然引发大家众多感慨。可惜的是因种种原因,还有许多其他艺术门类的同学未及列入邀请行列,难免遗珠之憾。但是就此次在民间雨村美术馆的展览,它揭示出一个已经远去了的坎坎坷坷的时代;一个或许人们已经淡忘了的学校却培养出许多对中国画艺术不懈追求,为社会不断创造优秀精神文化的突出人群,恐怕就是因为在历史文化名城苏州的缘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