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29版:书法周刊
3  4  
PDF 版
· 社长依然空缺
西泠印社迎来105周年华诞
· 守望西泠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11月1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守望西泠
□林岫
  重温今年1月14日林岫先生在她的紫竹斋艺话里写的有关西泠印社社长人选一文,百感丛生,10月24日,105周年西泠印社社长人选继续空缺,亦令人百感丛生。             ——编者

  担任过西泠印社名誉社长(1983—1993)和第五任社长(1993—2000)的赵朴初先生病逝后5年,第六任社长启功先生(1912—2005)也因病去世。此后,西泠印社的社长空缺,至今“群龙无首”。

  下午两位画家朋友来寒舍求题画稿,谈起西泠印社社长人选的话题,想听听笔者的看法。

  坦白地说,西泠印社社长的人选,在偌大的当代中国,不可能没有;眼下踊跃自荐并豪情满怀的,南北都大有人在,但是谁都清楚,确定西泠印社社长人选的难度,在某种程度上,远过于确定一般协会主席的人选。如果大家深信而且也确乎存在众望所归的话,那还用得着摸底、酝酿、动员、推举、行政批定等如此复杂的过场吗?如果大家心目中早就有了一个“非他莫属”的人选(如同当年吴昌硕的上任),即村民选举村官时常说的“该谁是谁”,那才是真正理所当然的社长,而真正理所当然的社长的出台,实在是用不着那些复杂过场的。所以,亲身经历过几次复杂选举的人都多多少少有点“神经质”,因为太多的事情让他们记住了一个经验,那就是,过场越复杂,说明要人出台越难。开场锣鼓敲了数遍,千呼万唤都难以上场的主儿,不是没有装扮好,就是担心捧场者或普通观众的情绪没有调控好。等到一切都规范化了,调控放心了,保证当选,就十拿九稳了。

  如果说任何协会都可以搞掂戴帽指定的话,唯独西泠印社社长的人选不然。换句话说,在西泠印社,指定也没用。再复杂再规范的过场,恐怕也难以保证让一个“该谁是谁”之外的社长人选进场。或许,这正是百年历史赋予西泠印社的资格,谁也奈何不得。

  个中缘由,恕笔者水平有限,不能一一道明,但有三点,十分清楚。

  首先,宗旨为“名家之社,天下之社,博雅之社”的西泠印社不仅仅属于印人,其范围原本泛及篆刻、绘画、诗文、教育,甚至还旁涉戏剧音乐等,所以因其特殊和特定的资历,她毋庸置疑地成了吾国百年文化史,特别是书画篆刻史的活见证。尽管现在“大师泰斗”多得满街赛跑,但能站到这个位置上的人选,不能倚仗头衔、关节和“跑官”,必须靠毕其一生的修行砥砺,功夫和成就在那儿摆着——该谁是谁。

  其次,有“西泠情结”的海内外文化人很多,他们一般都爱得极深沉,那种文化人特有的较真劲儿,有时比那些“不买账”的村民还要执着;在他们看来,历届逝去的大师泰斗并没有走远,守望西泠,等于守望文化的一座丰碑,所以西泠印社的龙头位置绝对不是谁都可以莳种的萝卜坑,该谁是谁或者宁缺勿滥,都没说的;随便寻扯一位,恐怕忽悠不了。

  再次,中国的文化人曾经错过很多机会,也丢失过很多,如今能代表百年历史文化家园的,只剩下西泠印社独此一家了,守望西泠家园,对当今所有还珍惜“西泠文化”的人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往里挤的人,不敢说都知道珍惜她的价值,但有“西泠情结”的海内外文化人,肯定都不想再错过机会或丢失什么了,所以对确定社长人选都非常看重和谨慎。

  不管怎么说,严酷的现实是社长的空缺,至少目前尚无全国都一致认可的“非他莫属”的人选。这是百年印社发展到今天的小小悲哀。在西泠人或社会公众看来,西泠印社社长是吾国书画文化历史的标志性形象,无论如何也要相当完美地兼具高德与雅艺两个条件。既然是形象,必定可以说明很多,譬如能代表某个时期书画文化历史发展的水平高度等。同样,现在这种代表文化历史标志性形象的突然空缺(不仅在书画界),也可以说明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意味着当前真正文化大师泰斗的缺失,而这种缺失,让我们极不情愿地看到文化泡沫背后一些可怕的空洞。

  社长,不可能长期空缺。迟早也得请出一位。相信笔者的预测,第七任西泠印社的社长人选还得从江浙(包括沪宁)印人中产生;因为笔者相信,那里蕴育了百年西泠文化的气场,至今还旺着呢。

  宁缺勿滥,可能会让后生小子骂我们缺失文化;骂就骂吧,反正缺失比乱来强,毕竟还有点文化呢。

  佛说,修行一年法事的,是居士;修行十年法事的,是居士;修行一生法事的,是高僧。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美术报 书法周刊 00029 守望西泠 □林岫 2008-11-1 美术报000292008-11-0100022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