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4版:视点
3  4  
PDF 版
· 设计审美的改革与开放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11月1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设计审美的改革与开放
■胡 笛
  2003年8月3日20时30分,在北京天坛祈年殿前,由中国设计师设计的2008年奥运会会徽“中国印·舞动的北京”翩然出世,通过电视直播迅速传遍全世界。面对出自中国设计师之手的新会徽,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毫不吝啬他的赞美之词:“新会徽青春而富有活力,集中体现了中国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以及中国的未来。这是一个卓越且充满诗意的会徽,这是一个完美的奥运会会徽。”

  中国印,典雅而充满活力的红色,古老而深奥的艺术遗产,舞动出一个崭新的中国设计新形象。改革开放三十年后的今天,中国设计已站在奥运设计、国际设计的大展台上,以全新面貌和心态面对世界。

  古典而时尚:奥运设计,中国风情

  奥林匹克运动从十九世纪末诞生以来,就与设计有着紧密的联系。大到奥运建筑景观、场馆设施,小到会徽标志,都无一例外地需要设计。设计将奥运系统中大大小小的元素有序合理地连接成一个整体,并且从这些有独特风格的设计中体现出一个国家的文化魅力和底蕴。这时,奥运同时也给了中国设计界这样的一个机会,让我们的中国设计在全世界展现独有的魅力。

  北京奥运的视觉图景自始至终都充满中国设计古典而时尚的身影。

  除了张武率领团队所设计的令人印象至深的北京2008奥运会徽,我们还看到高雅华丽、内涵厚重的祥云火炬,伴随圣火从雅典走向世界各国,一直来到北京。纸卷轴的独特造型、祥云图案和立体浮雕式工艺设计,让世人感受到“渊源共生,和谐共融”的东方文化概念。

  当我们分享运动员在激动人心的那一刻接过奥运奖牌时的心情,也感慨这枚设计独特的奖牌带给运动员的最美好的礼赞。这枚被老百姓亲昵地称为“金镶玉”的奖牌,正面使用国际奥委会统一规定的图案,背面则镶嵌着取自中国古代龙纹玉璧造型的玉璧,正中央的金属上镌刻着北京奥运会会徽。它将浓厚中国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完美融合在一起,既蕴含着“以玉比德”的理念,也切合了“金玉良缘”的好兆头。

  若细心留意北京奥运会道路指示、场馆内外的标示和装饰、参赛和观赛指南以及奥运会电视转播,观众们一定会注意到与历届奥运会不同的奥运会体育图标,以篆字笔画为基本形式,融合了中国古代甲骨文、金文等文字的象形意趣和现代图形的简化特征,强烈的黑白对比,北京奥运会体育图标显示出了鲜明的运动特征、优雅的运动美感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达到了“形”与“意”的和谐与统一。

  比赛现场仪态万方的奥运礼仪小姐身着的带有浓郁中国风情的服饰也吸引了无数目光。青花瓷、宝蓝、国槐绿、玉脂白……这些融合了丝绸面料、东方刺绣、中式立领、洒彩绣腰封和玉佩的精美设计柔美典雅,衬托着东方女性的独特魅力。

  再加上那五个可爱的充满中国民间智慧的福娃,著名工艺美术大师韩美林将他们的造型融入了鱼、大熊猫、藏羚羊、燕子以及奥林匹克圣火的形象。来源于奥林匹克五环、来源于中国辽阔的山川大地、江河湖海的色彩与灵感,向世界各国朋友传递友谊、和平、积极进取的精神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望。“贝贝”、“晶晶”、“欢欢”、“迎迎”和“妮妮”——“北京欢迎你”,福娃代表了梦想以及中国人民的渴望。他们的原型和头饰蕴含着其与海洋、森林、圣火、大地和天空的联系,其形象设计应用了中国传统艺术的表现方式,展现了中国的灿烂文化。

  至于鸟巢、水立方等永载奥运史册的标志性建筑,不但给奥林匹克增添了新的文化遗产,也为历史底蕴深厚的北京赋予了新的时代气息。这其中也充满中国设计师和艺术家们的智慧和努力。相信不久后的将来,当世界各地的孩子们再提起中国首都北京的时候,联想到的不再只有紫禁城、鼓楼、人民大会堂,还有鸟巢、水立方……

  奥运设计不仅诞生出丰富的文化结晶和历史遗产,也展现了中国设计最活跃和多元的一幕。人们看到各种设计方案在征集和采纳的过程当中采用这不同但最适合的方式:“中国印”的方案来自一个20多年前下海的美院教师所经营的企业;奥运奖牌设计来自于顶级高校的通力合作;体会徽标的最初创意竟是一个二十多岁未出茅庐的研究生;福娃设计展现了工艺美术大师的深厚功力……而这些设计都是团队合作、历经反复修改,采纳多方意见。

  总之,奥运设计让世人看到了一个正在走向成熟和开放的民族,这个民族古老的血脉正随着改革和开放的一步步深入焕发出越来越茁壮的青春活力。

  多姿又多彩:时装设计,走向自主

  中国三十年设计史,正是三十年改革开放史的一个缩影,它融入到千家万户的生活中,展示的是中国人这三十年多姿多彩的生活世界。回顾三十年的中国设计史,我们无法回避的一点,就是由“开放”所带来的“改革”,从最初的单一、模仿到现在的多元、个性和设计自主,其中的任何一个步伐,都无法忽视。限于篇幅,笔者无法尽叙在工业设计、平面设计、建筑设计、环艺设计等等诸多设计门类变化与改革的历史,只撷取最具象和直观一种,展现设计变革给中国人生活和观念所带来的变化——女装设计。

  上世纪70年代末,当身着“时尚”的草绿军装的男男女女站在历史拐角第一次窥探麦克·哈里斯的蛤蟆镜和喇叭裤、艳慕山口百惠学生装的时候,那激动和犹豫想必至今也不能忘怀。从1978年第一个进入中国的国际品牌范思哲第一次让中国人体验“设计”一词的概念至今,中国的服装设计繁荣到了如今唯恐“撞衫”的境地。从凸显个性被指责到个性化普遍到几乎被淹没,中国人的服装经历细数起来,也颇有意味。

  上世纪80年代初有部电影叫《街上流行红裙子》,反映的是纺织厂的女劳模与漂亮裙子之间矛盾冲突,由当时的偶像级女星姜黎黎和赵静主演,影片的创作人员在拍摄时也许没有预料到,这部影片会成为那个年代中国人服装革命的写照。因为几乎所有在那个年代追求在穿戴上标新立异的年轻人可能都被扣过这样一顶让人不舒服的帽子。但不可避免的,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封闭的大门被打开,外面的世界使中国人眼花缭乱,别人的生活方式使中国女性开始以审视和怀疑的目光打量自己的穿戴:美是没有阶级性的,穿衣戴帽不一定与意识形态的健康与否必然相连。银幕上的“红裙子”是中国女性从单一刻板的服装样式中解放出来、开始追求符合女性自身特点的服装色彩和样式的一个标志性道具,一个多样化、多色彩的女性服装时代正式到来。

  90年代是中国女性服装变化最快的年代,一种潮流还没有形成几乎就面临着过时的尴尬,一群北京女孩托一位在广州上大学同学捎带当时很时髦的健美裤,没想到同学暑假回北京时带的好几条健美裤大家都不愿意要,原因是健美裤已经过时了。几十年间,内衣外穿、自制文化衫、哈一族,中国服装的设计,正从紧跟国外潮流到引领世界潮流转变,因为人们的审美观念和消费观念已经变化。1998年,某时尚杂志上有一句让人印象深刻的话,大意是:假如昨天在米兰或巴黎发布的一种时装款式今天出现在北京或上海一位女性的身上,你千万不用奇怪。90年代,中国服装至少在高端人群中已经实现了与世界的同步。与前面提到过的60和70年代相比,中国女装在20年中像是跨过了一个世纪。

  进入21世纪,对于很多现代女性来说,最尴尬的事也许并不是穿了一件不得体的衣服,而是发现居然有人穿了一件跟自己一模一样的衣服。这叫“撞衫”,这是现代女性最不能容忍的。如果说20世纪90年代中国女性对于服装的追求的要通过品牌穿出品位和档次,那么在21世纪的最初几年,中国女性对于服装诉求的最高境界就是穿出个性——最好是独一无二。对于一个真正注重设计时尚的女性来说,如果有可能的话,她可以从北京专门飞到广州或香港,而目的仅仅好似为了买一双跟自己的服装匹配并且是全城独一无二的袜子。另一方面,传统的中国服装元素也在服装设计上得到充分体现,在21世纪,世界服装艺术中的中国元素也开始得到越来越广泛的体现,唐装走俏全球、旗袍热遍世界,中国服装正作为一种文化潮流和商业主流在全世界受到注目和尊重!

  奥运设计与女装设计的发展只是中国设计发展两个小小的片断。今天,当我们站在一个历史的新起点对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设计进行盘点,是一件相对轻松的事情,但对于每一个经历过它们的人来说,每一个季节、每一个年代的更迭,都是一次对老观念、老技术的告别,也是一次向新目标、高标准的攀登。三十年,对于中国设计师来说,从激动地拿着几本国外资料疯狂吸收的懵懂冲动,到或下商海沉浮或出海留洋的摸爬滚打,再到海纳百川又独立自主的奥运设计,她给中国设计界带来大步走向世界的新形象,也带来了学习和展示的大好契机,至今,这股以中国元素为母体,以时代发展为催化剂的中国设计新力量,仍在不断探索前进中。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美术报 视点 00004 设计审美的改革与开放 2008-11-1 48256DEA008181F5482574F00023E873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