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37版:群艺
3  4  
PDF 版
· 经典与诗意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11月8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经典与诗意
——刘艳会的山水画

■张晓林
  每次观赏艳会的山水画,总有一种品读王维诗歌的感觉。空旷、静远,超然尘上而又充满意趣。

  早些年,艳会的《沙窝村系列》干笔水彩画曾让我深为震撼。画家的笔触伸向了故土人的生存状态及对古老人性的思考,从中可以解读到艳会一颗悲悯之心所流露出来的对故土的热爱,也有对故土愚昧的痛心与无奈。这些恰是一个画家区别于画匠的最根本的要素。

  与干笔水彩画比起来,艳会的山水画除了保留了空旷、静远的风格外,又多了一种意趣。

  中国的山水画始于晋,成熟于宋。而宋是一个尚意的时代。宋四家苏、黄、米、蔡的行书追求的就是这种意趣。其实,“意趣”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它是对一个艺术家综合素质在作品中如何体现的概括。它不仅适用于书法家,也同样适用于画家,书画同源就暗含了这一道理。

  开封是北宋的都城。在这里诞生过中国第一家皇家画院——宣和画院。诸多杰出的画家在这片土地上曾挥毫泼墨,使得这片土地成为了文化沃土。一千多年来,这片肥沃的土壤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开封艺术家。刘艳会在开封市文联美术家协会工作,处于艺术的核心地位,他自然不会忽略从古代经典中汲取营养,特别是宋代的山水画,更是他汲取营养的重要源泉,这从他的画作中已经看出了某些端倪。

  如果用宋词来比喻艳会的山水画,无疑他的山水画应属于画中的“婉约派”。艳会的画中,很少见“狂放”之笔。当今画坛,常见的是那些满纸纵横、水晕墨涨、潇洒涂抹的不可一世之作,这些作品往往略具形式而缺少内蕴与意趣,艺术水平上大大打了折扣。而艳会的山水画却气象生动,神理俱足,内蕴丰厚,耐人咀嚼。正应了古人所谓的“山河壮丽不及诗,江山最美不如画”的道理所在。

  艳会注重从古代经典绘画中汲取营养,但他的脚步并没有停留在前人的画幅上,他的作品具有着很强的时代意识。他在传统的绘画意趣中,注入了西方艺术造型手法,丰富了中国画的艺术语言和表现力。这种在追求经典的绘画样式和笔墨趣味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时代意识以及发挥艺术个性的做法,使艳会的作品在画面的布局、语言的运用、物象的描绘、风格的追求等方面逐渐形成了自己所独有的艺术风貌。

  艳会的山水画格调高雅。他近期的作品,如《日落秋色远》、 《一曲潇湘万里秋》、 《二月春风江上来》等,更加接近他的天性。艳会的画是他理想中的“心境”之意象,这些作品中,大多有一种清幽、含蓄、旷远、朦胧、抒情诗般的意境,这其实是艳会文人情怀的外露。正是这种文人情怀与作品的诗意化,使我们几乎从他的画中看不到半点的尘嚣浮躁之气。透出的气息更多是宋、元文人可居、可游、可赏的画风,这也许和艳会对宋代绘画作品的继承有关。

  艳会的山水画,总体给人一种空静的感觉,宛如王维《鸟鸣涧》的那种“夜静春山空”、“人闲桂花落”的意境。向我们阐释了“情境”、“悟境”的寂然无念和坐忘情怀。真正走进了“在有限的空间中展示着无限的画意”的境界,极大地丰富了他的笔墨内涵。

  此外,刘艳会对传统的“青绿山水”进行了继承和创新。在他的“青绿山水”画中,我们强烈地感到了一种不可被水墨画所代替的艺术效果。在“青绿山水”画的实践中,艳会以色彩的合声演奏出了原野山川生命的旋律,使古典的“青绿山水”面貌为之一新,具有了时代的审美特征。作品武陵源系列之《春日瑞景》、《桃源别景》、《溪山无尽》、《湘水浮春》等,水色山景,色调幽雅,意境旷远,体现了画家现代的审美情趣,并将古典的表现形式与现实生活中对山水的感受和谐地统一起来,给这一古典画种赋予了新的生机。

  刘艳会对自己的创作认识很清醒,他一方面在笔墨功夫上坚持不懈地努力着;另一方面也在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艺术修养。在他看来,这二者缺一不可。这一点我们在艳会的作品中已能有所感受,衷心希望艳会越画越好。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美术报 群艺 00037 经典与诗意 ■张晓林 2008-11-8 48256DEA008181F5482574F8000E4F5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