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前我就不明白为什么画中国水墨画的画家要去美国,当然就一般的道理可以说明其必要性,但是,就艺术和艺术的发展而言,似乎很难得到一个合乎情理的解答。直到近年来“海归”不断出现在北京的时候,证明了我的某些判断。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自然的规律和艺术的规律往往应合着艺术家的选择。对于中国水墨画画家来说,离开中国到世界任何一个地方,只是选择了一种不同于以往的生活方式和艺术空间,关键还是画家选择画什么和怎么画。
当多年不见的家善将他的新作呈现在我的面前的时候,我看到的是游子心中的家园。很难想象这是一位在美国待了十几年的中国画家的画,他既没有选择他在美国生活中的现实为题材,也没有选择与美国相关的现代艺术的表现方法,更没有向时髦的当代艺术靠拢,而是坚持画他的水墨,努力表现出地道的中国笔墨和中国气韵,成为美国土地上的“中国画”。那么,他的这种恪守在当代文化的语境中就成了一个值得研究的个案,并向我们提出了一个需要研究的课题。
像家善这样一位20世纪60年代初期出生的画家,三十多岁去美国,按理说正是非常容易被新的世界所改变的年龄,可是,他画面中沉郁的古气,他对中国笔墨的痴迷,仍然停留在石涛和龚贤的时代。这就显示出了人与人的不同。家善的不同之处可能来源于他的艺术根基,他1988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后,又继续于该院的中国画硕士研究生课程班深造。南京艺术学院是一所非常特别的大学,在传统水墨画的教学方面深具感染力和影响力,很多年轻的学子经过熏染后,对于传统一道矢志不渝,终身努力。要改变他们很不容易,家善就是一个例证。他在美国十几年和在深山中隐居十几年走出来一样,没有本质的改变,相反,因为没有沾上当下中国水墨画坛上的一些习气而显得心静气沉。
家善的聪颖、好学是很多人都了解的,而执着是一般的人难以认识的。他对于画面的把握,处处显示出精心,所传达出的不管是传统的笔墨语言,还是基于时代变化的新的画面构成,抑或这两者的结合,都表现了他在这一领域内的多年的思考和磨练。他所寄情的山水,苍茫沉郁,在写的意蕴中以渲染烘托出气象万千。他不满足于传统的路数,总是千方百计地寻找新的突破,或者以具有个性特点的新的符号使水墨家园更具有自己的特点。
从现实的状况来看,家善既不愿意放弃延续传统的方向,又难以疏离在美国获得的成就,尤其是当他这位美国的“老外”“保持了独立的中国艺术特色和借鉴当代的艺术语汇而感动了”那些中国的“老外”的时候,人们的期待又会从具体画面的研判上转移到一个符合他的更为宽广的层面。那么,我们来看他在美国的意义,不仅是交流、吸收、融合,更多的是推广、弘扬、光大——这对当代中国来说很重要。文化和艺术作为一个国家的软实力,要想成为当代中国的崛起腾飞的另一只翅膀,家善的选择非常有意义。希望他做大做强,把他的水墨家园营造成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地球村。
2008年9月为穆家善画展写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