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凡万物,赖以繁衍者,种子也。常言说得好: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只有优选种子,才能获得丰实。我选择并订阅《美术报》以来,这种感觉日渐深化。守望不变,我始终把《美术报》每一个栏目,每一条信息,每一幅书画,每一篇文章,都看作是一颗颗寓实不同的种子。其中,尤其是《美术报》那颗爱与责任的种子,早已深深地植根于我及广大书画界人士的心中,牵其心志,净其笔墨,终于不断结出充满爱心奉献,充满责任救助的硕果。下面不妨让我们一起回朔《美术报》的光辉历程,撷取一些相关片断。
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汶川等地发生8.0级强烈地震。《美术报》立即与中国美协沟通,决定接收全国各地艺术家捐赠的书画作品,然后及时汇聚至中国美协,通过中国红十字总部全部献给四川灾区。《美术报》爱与责任的召唤,激励我赋诗作画。在家乡孟州书画界赈灾义写义卖活动中,我除捐款外,又捐出六尺整纸成品一件,四尺斗方软片十件。时隔数日,我又创作八尺斗方及六尺整纸绘画作品两件,并吟成《汶川·挺住》七律抚慰民心:“路断无妨心共聚,音隔不碍意同连。”鼓舞斗志:“危时大展鲲鹏翅,陷境多呈骁骏篇。”重建家园:“莫叹今朝家破碎,堪招明日艳阳天。”钞诗写成书法作品一件,并绘画共三件,同时特快传向《美术报》。四天后,《美术报》告知作品收到。《美术报》牵线搭桥,我的心与灾区人民紧紧相连。
2008年2月9日,正当历史上罕见的冰雪灾害肆无忌惮地袭击我国南方数省时,《美术报》联合浙江美协、画院向全国书画界发出为雪灾地区捐赠书画作品的倡议。“爱心播种,众美从之”。全国抗雪灾书画捐赠反响强烈。《美术报》爱与责任的种子,又一次植根我心。立即向《美术报》快递传去两件画作。每件作品各题抗雪灾相关七绝一首。不久在《美术报》公布的捐赠书画作者名单中,赫然见到我的名字。一时欣喜若狂,我深感自己为抗雪灾奉献了绵薄之力。
早在2006年春节,《美术报》报道了某小学女教师殷雪梅为抢救六名学生而献身的事迹,并发出倡议,企翼全国书画艺术家为殷雪梅纪念馆捐赠作品。我闻风而动,放弃春节合欢之乐,忍着肩周炎发作的疼痛,挑灯夜战,尽心创作一幅《雪梅寒雀图》,于2月6日快件寄出。后觉爱心未尽,于2月9日二次创作国画一幅,并附殷雪梅赞诗一首,速上邮路。后电讯得知两次作品均未收到。这时《美术报》编辑蔡树农先生“大爱燃情次第开”句,使我爱心再燃,花开三度,又一次寄出作品。半月之内,一个年逾花甲之人,连续三次捐赠书画,难怪老伴怪我发了神经。由于种种原因,时至今日,我也不知道殷雪梅纪念馆有否我的作品。(本报注:全部捐赠作品于当年清明转送至殷雪梅纪念馆,并在当地举办展览。)
2006年4月,《美术报》爱与责任的种子洒向全国老艺术家群体,发出“耆宿翰墨香《美术报》老艺术家书画集”征稿。旨在展示老年朋友幸福快乐的文化生活。并称入选作品全部被《美术报》收藏,结集出版画册,作为献给老年朋友的礼物。爱心举措,促我创作一幅《观梅赏诗图》,后来果真收到精美画册三套。
2006年5月,《美术报》爱与责任系列活动再现高潮,把关爱与支持投向革命老区延安。我深感为革命老区做点什么,这不是任务,而是责任。我想不管花落谁家,都是爱心奉献。只图付出,何计回报?
篇幅所限,我只能从《美术报》爱与责任的文山墨海中罗列点滴。文笔笨揣,说不出什么高深哲理,但这一步一个脚印,足以说明《美术报》是爱与责任的金色种子。它同时代共呼吸,与人民共命运;它“大爱胜天”,有了爱便有了一切。它告诫人们:有爱与责任的支撑,“多难”可以“兴邦”,可以“兴艺”。
我深知自己不是什么名家,所捐作品谈不上什么价值,每一幅画,每一张字,每一首诗都凝聚着爱心与责任。它是我与《美术报》风雨同舟、血脉相连的佐证。愿《美术报》继续不断播撒爱与责任的种子,团结全国书画艺术家共筑爱城,开灿烂之花,结丰硕之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