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地域辽阔,山河众多,由于地质结构复杂,岩石种类多样,各种岩石受长期的地质变迁和流水的冲蚀,形成了色彩斑斓的纹理和千奇百怪的形态。石上的花纹或像动物、或像人物,因其形态和纹理系天然生成,这些情趣盎然的图案、石上的生花妙迹不是人为之作,决非笔墨之功,而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这类石头,古人称之怪石、巧石、趣石、石玩、供石等;也有人叫它雅石、珍石、寿石、灵石、爱石等;因它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所以又称它观赏石;因这类石头具有奇特的天然情趣,现大多称它奇石。
考古学家把人类文化史的初期称为石器时代。人类从住石洞、使用粗糙的石锤、石斧开始,进到制造细致的石质尖状器和刮割器等,再进到比较精细的雕刻器、钻孔器等,随着人类的进步,考古界又将整个石器时代分为旧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三个阶段。在漫长的两百多万年的石器时代,人类都在与石头打交道。不过人类最先使用石头,是以其作为维持生存的工具,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逐渐有了审美意识,开始将一些精美的石头作为装饰品和赏玩之物。从出土的石器时代文物中,就发现有石珠、玛瑙等石头装饰品。
据考古学家分析,人类赏石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8000年前。战国时期儒家经典之一的《书经》中,出现了有史以来第一篇记载石头的文章《禹贡》。文中记载了各种矿物石种并将产于泰山的怪石列为给禹王进献的贡品,可谓开创了石文化研究之先河。西汉司马迁所著的《史记》(原名《太史公书》)中,有“轩辕赏玉,舜赐玄圭,臣贡怪石”的记载。
最早的赞美石头的诗见于《诗经》中的《扬之水》、《渐渐之石》等。唐代诗人白居易也喜爱赏石并为石著文作诗,他在一篇《太湖石记》中写道:“古之达人,皆有所嗜,玄晏先生嗜书,嵇中散嗜琴,靖节先生嗜酒,今丞相奇章公嗜石。石无文无声,无臭无味,与三物不同,而公嗜之何也,众皆怪之。三山五岳,百洞千壑,观缕簇缩,尽在其中。百仞一拳,千里一瞬,坐而得之。一旦不鞭而来,无胫而至,争奇骋怪,为公眼中之物,公又待之如宾友,视之如贤哲,重之如宝玉,爱之如儿孙。”古人将赏石作为一大嗜好,并将奇石佳品视为宝玉,爱如儿孙,足见古人对奇石的酷爱。
在我国古代,不少文人墨客都喜爱玩石、藏石,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喜欢收藏石头,这在他的《东坡志林》 中有所记载。宋代书法家米芾更是爱石如命,每见奇石,便叩首下拜,被人称之“米颠”,并留下米颠拜石的佳话。清代文学家蒲松龄爱石藏石,一生收藏奇石无数,据说现在蒲松龄故乡纪念馆还保存着他当年收藏的奇石。现代许多著名的文学家、艺术家郭沫若、张大千、徐悲鸿、齐白石、梅兰芳、老舍等都是奇石爱好者,他们爱石、赏石、写石、画石、咏石,进一步推动了我国石文化的发展。
奇石采集贵在发现。我国地域辽阔,山河溪流遍布,地质结构复杂多变,由于各地地质情况的不同,使岩石种类多样,颜色丰富多彩,纹理千变万化,形成了色彩斑斓的各种石头。自然界中的石头,包含了红、蓝、黑、绿、紫、白、灰等各种颜色。大自然中石头处处可见,但不是所有石头都能称为奇石。作为奇石总有它的奇特之处,美丽的色彩、奇妙的图案、古怪的形状、清晰的纹理给人以良好的视觉效果。石头多变的色彩和纹理,形成了各种奇情妙趣,其内容之丰富,显示了大自然的无比神奇。
法国艺术大师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江河中石头众多,但要寻到一块奇石佳品并非轻而易举,可谓:“千金易得,一石难求。”一块好的石头,往往是万里挑一。采石者需要在流水中艰苦地跋涉,于河滩上细细地寻觅,用艺术的眼光去发现大自然赐给人类的妙物。寻找奇石贵在发现,只要采石者勤于观察,慧眼独到,便会发现一件件精美的石头。一块奇石无需任何加工,就是一件自然“作品”,可以说是“不费工夫”,但发现它却需要“踏破铁鞋”,甘苦就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