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78到2008,中国美术走过了大发展的30年。
30年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给予了新时期中国美术走向春天的契机:在逐渐宽松、开放的社会环境中,一大批老艺术家相继迸发出新的艺术活力;高考制度恢复后,一批批进入美术学院深造的学子在画坛崭露头角,锋芒毕露;“十九世纪法国农村风景画展”等一系列规模空前的国外美术展览的举办,以及多种风格的外国美术图书的引进,为中国画坛打开了探究外国美术的道路;《美术》、《世界美术》、《新美术》、《江苏画刊》等刊物的相继创刊、复刊或改刊,并掀起一次又一次关于艺术创作、艺术理论的讨论,为美术界提供了广阔的阅读思考空间;各类画会纷纷组建,大大小小的艺术群体接连成立,美术理论的探讨空前活跃,美术创作因思想上的解放而蓬勃开展……
30年间,从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伤痕美术”、“乡土美术”、“唯美主义”、“学院主义”,到80年代中后期的“美术新潮”、“实验水墨”、“新文人画运动”;从90年代的“新生代”艺术、“主题性创作”美术、“女性艺术”、“艳俗艺术”、“卡通一代”,到新世纪以来美术领域的不断扩大,艺术设计学和新媒体艺术兴起,各艺术门类之间边界的日益模糊和拼接……伴随着艺术突破的兴奋和自由探索的喜悦,各种美术思潮、美术现象接连涌现,新时期中国美术的发展浪激潮涌,多元并进,百花齐放。
改革开放以来,国际之间的文化艺术交流频繁而开阔,上世纪80年代,是中国美术史上吸收借鉴外国美术最为广泛的10年,也是外来美术对中国美术的发展影响最大的10年。80年代的现代艺术运动以“星星画会”、“无名画会”和各地油画研究会为开端,在80年代中期达到高潮。艺术家们通过引进借鉴西方现代艺术的观念与技巧进行艺术创新,突破思想和观念的束缚,大胆地进行着中国美术走向现代的试验。外来艺术的影响,促成了来自中国现实的创作冲动向各方进发,从而形成中国美术创作多元发展的基本态势:中国画开始了“现代性”转型、油画等原有外国美术样式开始求新求变。中国画的革新实现了现代水墨艺术多方位的探索和发展,至90年代,这类“实验水墨”进一步抽象化,成为现代水墨探索的一道新景观。同时,波普艺术、装置艺术、行为艺术、影像艺术等西方现当代美术样式开始进入,中国美术真正呈现出百花齐放、多元发展的局面。
20世纪90年代,随着市场经济的兴起和社会的进一步转型,在躁动一时的新潮美术沉寂之后,美术界逐步放弃了参照西方现代艺术样式的文化反叛,进入了贴近中国文化艺术传统和现实生存体验的自主探索阶段。美术创作开始了相对稳定的调整与回归,各类画种从不同角度和层面研究传统,寻找“中国语言”。此时的传统已不仅仅局限于旧时的中国书画传统,而是囊括了壁画、雕刻、年画、剪纸等民间文化艺术在内的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艺术传统。对中国文化艺术传统的研究和传承成就了新时期美术的稳健发展。
美术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璀璨瑰宝,是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艺术。30年来,美术家们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积极地投身到伟大的历史变革中,以饱满的创作热情、个性化的艺术语言,创作出一大批弘扬民族精神,反映时代风貌,思想性、艺术性、欣赏性相统一的精品力作,为时代前进的步伐和人民群众的创造留下了永不消逝的真实记录的同时,也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向美、向善的精神食粮,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很高的艺术价值,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了新的贡献。
进入21世纪,中国美术在世界多元文化格局中,开始站在全球化的视点上,进入民族艺术的自觉构建阶段。从中国传统艺术中独立成科的漆画、陶艺等生机盎然,绘画、雕塑等传统形态的艺术蓬勃发展,中国当代艺术已成为世界当代艺术的一部分,观念艺术、新媒体艺术等新兴艺术样式逐渐拥有着越来越宽广的生存发展空间。本土艺术样式民族自信提升,外来艺术样式完成着本土化的转换。
30年间,中国美术取得的成就令世界瞩目。改革开放30年,是重要的纪念年份。我们用艺术图像来再现历史,展现30年的壮丽画卷。我们不会忘记那一幕幕或令人震撼、或温婉感人、或意味深长的画面,就像我们不会忘记30年风雨改革路的艰难与喜悦。这些深深打上了时代印记的、经受了时间洗涤的图像,也许更能让我们回想起30年来中国美术所走过的历程……改革开放30年,中国美术始终拥有并坚持创作上的自由、精神上的自主和文化上的自觉,植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之厚土,取得了巨大的成绩,这是改革开放对于中国美术的馈赠,也是中国美术对于时代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