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艺术批评的问题,已经有了不少的研究与评述,但对于现今的艺术市场批评而言,不少人还是有话要说。这本《艺术板砖》旨在与当下形而上的重赞誉,轻批判;重描述,轻分析;重人情,轻艺术的所谓轻批评不同,在这里,我们可以称之为形而下的重批评。当然,也许会有一些看客称之为诋毁,但这并不可怕,“破”与“立”本来就是一种批评的辩证哲学。
在许多人看来,当代中国艺术可能是一道奇异的风景,但景中之人已经无可回避地站在了艺术市场化的十字路口,虽然有时还并不适应,但毕竟已经行走在路上。
在行进中,无论怀抱什么样的理想,民族复兴的大潮与国运的强盛都会为我们做出备注。很难找出哪个时代的艺术家会像今天的艺术家这样一方面在艺术中迷失,另一方面又享受着市场带来的快感,并且,在很多时候,市场还未来得及品味好与坏、高与低,他们就大度地捧出物质利益与不明就里的所谓艺术互通与交流,似乎是市场的慷慨大方让艺术变得怡然自得。
每一个人都明白,物质利益是好东西,而对于什么是好的艺术、好的艺术作品,却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评价的,很多时候,这是研究专家关注与研究的课题。这种信息的不均衡会给艺术品市场带来什么样的后遗症,虽然今天还未能全面地看出,但已初露端倪。于是,很多现象令人心痛不已。
在当今的环境下,艺术家更多地看重艺术追求以外的考虑与思量,过分在意自己的社会定位,追求物质条件的满足,甚至因自我定位失误而苛求尊重,为了面子比富斗狠。渐渐地,艺术家在艺术品市场的发展中一步步背上了沉重的十字架,有的甚至是斯文扫地。市场的热气使不少艺术家变得膨胀、浮躁,最终丧失了自立而行的根基,在飘飘然中不知不觉地关闭了艺术追求的大门。
艺术家的出位也促使艺术市场不断地发生着错位,藏家被迫发出了激愤的呼声。于是,“废纸说”开始有了市场,对画家的审视也难免偏离理性的坐标,在道德底线上拷问艺术及艺术家,许多疑问很是尖锐与不堪。市场的这种错乱是对利益迷失的一种条件反射与修正,虽然急促、迷乱,甚至是难堪,但我们又必须去面对。
现象的背后是严阵以待的现实——错位:艺术与市场的错位、理想的追求与现实存在的错位、精神消费与物质利益的错位、创作规律与现行体制的错位等等不一而足。错位的根源在于认识、理念、体制及运作的对接不力,而这种对接最重要的推手是市场批评。
收入本书的100篇文章大约都在2005年初至2007年底间写成,有的陆续公开发表。在现在看来,很多文章还显幼稚,但为保持原来的味道,也没做改动。在这期间,笔者与李彦伯交游甚多。由于他在绘画中所显露出的批评倾向,与本书的主旨相吻合,随之有了本书的一次图文并茂的展示。当然,这也仅仅是一次试探。
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到今天,仍像一个刚刚开始建设的工地,有些混乱,也需要大量的板砖。唯有“建筑工人”按照“图纸”进行一丝不苟地建设,艺术品市场这座大厦才会一步步被建高、完成。在这里,我们希望所挑出的艺术板砖能通过有心人之手,变成符合设计的有用之材,为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发展壮大尽一分板砖应有之力,但前提是注意安全,勿伤及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