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就在网络上看到《专家称中国美术教育缺课严重》的新闻,粗粗浏览一下,觉得又是一篇制造耸人听闻的报道。1月10日我又在《美术报》看到原载于《北京青年报》的这篇文章,后来发现包括新华网等几十家官方网站,以及多家美术专业报刊网站都在转载,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由此可见,一方面是人们对美术教育的关注,另一方面,我认为对于中国美术教育的现状,缺乏真实的了解,产生了误会,有必要做一个澄清。
《北京青年报》1月5日的新闻开头便说“《剑桥艺术史》昨首发”,“就中国的国情而言,《剑桥艺术史》是‘及时雨’,我们美术教育所缺的课是非常严重的。”接着对《剑桥艺术史》进行了介绍,然后说“回顾一下,我们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研究生,我们没有接受过艺术史的教育……可能艺术史教育仅仅局限在大学的艺术院校。”看来“专家”似乎也不能确定大中小学的美术教育是否有关于艺术史的内容,可到了标题便有了“缺课严重”这样夸大其词,令我等教育工作者惊心动魄的话来。
以笔者所在的县市为例,中小学的美术教育有着较为完整的美术课程体系,在小学和初中的课本中也穿插有中外美术家及作品的简略介绍,应该说学生在学习技法的同时也能够对美术史有着初步的了解。
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根据教育部颁布《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艺术欣赏课教学大纲(试用)》的要求,1996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就编写了《艺术欣赏——美术》教材,其中就有大量涉及“艺术史”的内容,从目录上看有导言、中国美术欣赏(包括中国工艺美术欣赏、中国雕塑欣赏、中国绘画欣赏、中国建筑欣赏、中国民间美术欣赏五个部分)、外国美术欣赏(包括外国工艺美术欣赏、外国雕塑欣赏、外国绘画欣赏、外国建筑欣赏四个部分)共30讲,还有中外美术作品比照年表。《艺术欣赏——美术》中说得清楚:“这是一本欣赏教材,而不是美术简史教材,所以必须以欣赏为主,但又不能像美术鉴赏词典,要适当考虑史的连续性……梳理中外的纵横网络,使学生有一个宏观的把握。”2004年根据新课改的精神,教材编写部门又将高中的《美术欣赏》改为《美术鉴赏》,压缩为18课,要求也相对提高了,但基本内容大致相当,涵盖了中外美术史的重要艺术家、作品、流派,可以说高中阶段的《美术鉴赏》教材是适合现阶段学生现状的“美术史”教材。在高中阶段,与《美术鉴赏》相对应的还有《音乐鉴赏》,并且教育部要求在高中阶段音乐、美术分别有54课时,以完成包括艺术鉴赏在内的模块学习。
在本世纪初,教育部鉴于学生人文素养普遍缺乏的状况,要求各高校开设艺术欣赏等课程,据笔者了解,目前大多数高校普遍开设了《美术欣赏》、《音乐欣赏》、《文学欣赏》等课程,有的学校是给予2个学分,32课时的安排,艺术欣赏在高校开设的普遍可从市场上多达几十种的《美术欣赏》教材可见一斑。由此可看出大中小学,特别是高中和大学都有专门关于艺术史的内容,而且还有较为充分的课时,丰富多样的教材,师资也得到了保证——这实在是难能可贵的,也能看出国家对提高学生艺术修养的重视程度。《剑桥艺术史》是一部经典,这是毋庸置疑的事情,中国青年出版社早在1997年便有一套三本的《剑桥艺术史》面世,在国内有着广泛的读者群,但是《剑桥艺术史》8卷版的出版和中国美术教育是否缺课严重并无直接的关联,将两者生硬地扯在一起令人误解甚至反感。武断地说:“中国美术教育缺课严重,”会伤害中国的教育,也抹杀了诸多辛勤耕耘在教育一线的美术教师所付出的努力。
当然,若说“缺”,中国艺术教育一定是“缺”的。虽然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教育有着长足的发展,美术教育也得到了应有的重视,特别是近些年来,儿童美术教育成果斐然,无论是学生作品还是对教材教法的开发和研究都有着不俗的成绩,但客观地讲,高中和大学阶段的美术欣赏课程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说由于缺少优秀的教师和有效的教学方法而导致的美术教育的质量和效能不高等问题确实存在,不过,这些问题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也同样存在,不能因此就否定中国美术教育多年来的努力。
专家关注中国美术教育是一件好事,但要把好事做好,为美术教育的发展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和意见。在说话之前先做一番调查研究再发言,免得由专家变成“砖家”,反而伤害了美术教育,就适得其反了。也建议新闻记者多写一点平实一些的新闻,那样我们看着不害怕。反之,无益于中国美术教育的发展,也无益于和谐社会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