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1版:视点
4  
PDF 版
· 笔韵国风
· 山寨组织·山寨奖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9年2月7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笔韵国风
北京画院举办院藏山水画精品展
  本报北京讯 记者 潘欣信 继成功举办院藏二十世纪中国画人物与花鸟专题展览之后,北京画院美术馆于日前推出“笔韵国风——北京画院院藏山水画精品展”,展览将延续至3月2日。这一展览的展品是从北京画院五十年珍藏的千余幅山水画精品中遴选出的二十世纪美术大家的50余幅作品,呈现了中国山水画现当代转型的轨迹:从晚清民国的古韵遗风到新中国建设时期的万山红遍,再到开启新时期山水画风格面貌的壮美新境,囊括了黄宾虹、张大千、傅抱石、李可染等大家名作,展示了20世纪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历程,画里江山异彩纷呈,名家名作映现百年美术创作历史,水墨笔韵映现了国风巨变。

  山水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一个重要题材,农耕文明社会孕育出的传统山水画在总体上形成了淡远优雅的审美品格。中国社会进入现当代,山水画也发生了明显的风格转型。正是经历了诸多名家的追索与创造,个人风格汇聚为时代面貌,时代面貌演绎出画史轨迹,中国山水画终于在二十世纪完成了艺术的现当代转型,走进了当代人的审美视野。在20世纪中国画转型的百年中,晚清民国、新中国建设和改革开放新时期是3个重要节点。清末与民国时期的山水画总体上是在延续传统的风格与母题,保留了传统的笔墨意味、高雅格调与脱俗意趣。以溥心畲为代表的一批艺术家因为江山易代,对于新事物大多采取回避态度,把志趣转向山林,借书画表现孤傲不群,抒写文人逸兴。这一时期也有一批人上承石涛,志在革新发扬传统,以黄宾虹为代表,走出了传统的陈腐墨气,绘出了清新的山水画卷。

  新中国建立以后,美术思潮强调面向社会人生的革命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结合,一批已经取得了相当成就的艺术家积极进行艺术探索,走出书斋,到祖国各地采风,开展了大量写生活动,创作出以表现新中国各项建设成就与山河新貌为内容的山水画作品。大胆的色彩、激昂慷慨的情调形成了一个时代的典型风格。其中胡佩衡、周怀民等6位画家到湖南、广西等地采风绘制了一批写生山水,风格迥异于古代绘画,这些作品成为中国山水画变革的先导,周怀民的《丰沙铁路之一段》就是这一类型的典型代表。除此之外,如惠孝同的《高山植树》、《山区新貌》等作品,以新中国建设——群众开山植树、筑路修渠等为题材,记录了特殊年代的建设场面,成为展览的亮点。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直至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中国画创作者们从更加宏观的角度来开拓山水画题材,在格局完备的基础之上探索笔墨意味,创作出一批强调艺术性的山水画作品,气象开阔,风格壮丽,为新时期的中国山水画艺术再开新境,其时代风格建构初露端倪。在这一部分中,红色山水画作品——李可染的《万山红遍》是最经典的代表。这件作品创作于1962年至1964年间,以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中的名句“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为主题,是李可染七帧画作中尺幅最大的一件,反映出艺术家致力于山水画艺术本体层面转型探索的总体思路。

  在这其中,多幅集体创作的巨制在展览中的亮相是鲜明一例。新中国建立后,为了弘扬中国画艺术,用传统艺术反映时代新貌,图绘祖国壮丽河山,北京画院组织画家深入企业、城郊、水库开展写生活动,集体创作了一系列巨作长卷,像《十三陵水库》、《官厅水库》、《大别山香山水库》等,这些反映了新中国建设成就的巨幅作品,记录了火红年代建设者的激情,并复现了一个时代的记忆。“建设”题材的巨制与其他作品一起,呈现了中国现当代山水画承继古韵余风、图绘红色山水、别开壮丽山河新境界这样一个发展的历程。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美术报 视点 00001 笔韵国风 2009-2-7 48256DEA008181F54825755300502FC8[]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