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时学国画早于学书法,拜见过许多著名的海上名宿大家,知道有一本《芥子园画谱》,是学画的不二经典。但当时是直接请益于老前辈,画稿临本都是老画家们亲笔绘制,也没有机会以《芥子园》为临摹范本。因此对它的认识,更多的是从绘画文献(文字文献与图像文献)研究角度出发,而不是从学画范本角度出发。以后,又从一个传播学的角度对《芥子园画谱》进行过研究——记得曾经提出过一个在当时较为新鲜的观点:海上画派的成形、海上名家的崛起,很大程度上是依托于《芥子园画谱》与版刻刊行技术的成熟,而不仅仅是单纯的商品画交易买卖市场行为。适足以成为证明的,是在芥子园主人李渔的女婿沈心友和王槩、王蓍、王臬三兄弟编纂《芥子园画谱》的时代,只有第一集(山水)、第二集(梅兰竹菊)、第三集(花卉翎毛)共三集。康熙18年(1679年)己未李渔作序之时,第一集分为树、山石、人物屋宇谱三项;第二集梅兰竹菊谱则有康熙40年(1701)辛巳王槩序;第三集草虫花卉翎毛花卉谱有同康熙40年王蓍序。本来,它们都是作为“谱”而存在的,但在清季重新刻印这部画谱时,却在三集中都增加了当时时贤名家的《增广名家画谱》。第一集山水谱中,广收了杨伯润、任伯年、胡铁梅、吴石仙、吴穀祥、朱印然、王冶梅、巢勋等“海上画派”的第一代名家。第二、三集中则有《摹仿诸家花卉翎毛谱》,广收任伯年、朱偁、虚谷、钱慧安、胡铁梅、吴昌硕、王冶梅、舒浩、巢勋等海上名家。上列的这份名单,基本上就是今天我们所认识的“海派”的第一代宗师——换言之,正是由于《芥子园画谱》光绪后期的翻刻传播与“名家画谱”的增入,纔塑造出我们今天作为热门话题的“海派”的第一批名家的概念,从而也形成了流派的概念。尤其是在《芥子园画谱》中,凡作为画谱本身的内容,都不是署款落名,而更是作为画稿技法说明而存在的;而作为名家画谱,却都是名款齐整,让人一看即知是出自哪位名家之手。书刊印得越多,画家的名声当然就越大,引起的社会(包括艺术界)关注度也越大;而刊刻印刷在当时还是新鲜事,印这几位画家名而不印别的画家名,当然就有了一个选择在,至少暗示了这几位的名声更大更好,故而在“海派”画家中,像任伯年、虚谷、胡铁梅、吴昌硕,名声如此之大,几于在本派中不可或缺,当然是与《芥子园画谱》的传播分不开的。在近代绘画史上,它应该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艺术传播学方面的命题。以至于在现在,我们反而不再注意《芥子园画谱》本身的技法、图谱的性质,却对它的塑造流派形态、提示名家声望等方面兴趣盎然,持久地引为热门话题了。
《芥子园画谱》本名应该是《芥子园画传》。今存的《芥子园画传》,其实并不是最初的原始样式,而是经过了几代人的增补追加而成的。在李渔时代的康熙18年、康熙40年初刻于芥子园时,只有三集即《山水谱》、《梅兰竹菊谱》、《翎毛花卉谱》这三册。以后则在清嘉庆23年(1818),又由翻刻者再将丁鹤洲《写真秘诀》、《晚笑堂画传》等加入,亦用以补前三集缺少人物画之憾。又增以篆刻的《图章会纂》,有《述古印说》、《续纂印论》等,成为第四集,这是第一次大增补,改变了全书的卷册形态。再在光绪后期,为前三集的每一集附了一个《名家画谱》,大力推扬当时在世的海派画家,这是第二次大增补,改变了全书的时代形态与画谱格式形态。目前我们看到的,就是这样的经历过三次编纂的最终形态。
《芥子园画谱》的成书,与著名的戏剧家、理论家李渔有直接的关系。李渔字笠翁,在明末由杭州迁居江宁(今南京),建起了一座号为“芥子园”的园林式宅院。正是在“芥子园”中,他收集了大量文学、戏剧、书法、绘画方面的书籍,并开始尝试自己刻书。在清康熙初,李渔与女婿沈心友讨论画理时,偶然想到了要编刻一部可供自学的绘画技法教材。其后,先着手编集《山水谱》。此谱由王槩绘制可供刻版的明代李流芳课徒画稿,又增加篇幅而成。《山水谱》编成后,共得133幅画稿,以4色套印而成,在当时堪称精品。其后的第二集《梅兰竹菊谱》,也是请两位画家将编成的画稿绘成版刻图稿,由王槩、王蓍、王臬三人编成刻刊。第三集《翎毛花卉谱》,也是由王氏三兄弟编成刻刊的。编纂绘制时间很长,但刻刊时间应该在康熙40年左右,距离第一集《山水谱》的刻成,已有22年,而首倡者李渔也已谢世了。第二、三集的刻刊,也是以木版4色套印,其制作水平还超越了第一集。
光绪以后,为了进一步扩大传播与迎合社会需求,也鉴于《芥子园画谱》的闻名遐迩几百年,上海的“海派”绘画又已有相对明显的萌芽与发展,而上海又是最早引进西方印刷技术文明的窗口,于是又由曾编过《张子祥画谱》的“海派”创始人之一张子祥的学生巢勋再将《芥子园画谱》重新勾摹修整,在上海以更方便廉价的石印方式出版。在版刻黑白印制的《芥子园画谱》中,这是流传影响最大的一种。但也正因这一版的流传,直到1960年人民美术出版社还印过胶版单色本,1982年上海书店又印过单色本。故而在我们的概念中,《芥子园画谱》的本名《芥子园画传》反而再也无人知晓;而最初的康熙年间的4色套印本也已是杳如黄鹤,再也无人知晓初版本竟是套色的了。
正是基于此,浙江古籍出版社获得国家图书馆善本部的支持,寻找到郑振铎旧藏的《芥子园画传》4色精印的最初本二、三两集,予以公开出版,藉以见出此一名谱的最初原始面貌,并确定恢复其原始本名——《芥子园画传》。由于第一集已经失传,二、三集两集已是弥足珍贵。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第三集,国家图书馆也仅藏一册。尤其是初印本用的是开化纸,纸质细腻,颜色鲜艳,全无一般套色的灰黯与弱色之弊,从中足可窥出李渔时代以及康熙40年王槩等编纂的彩印套刻本的精美水平。对于研究《芥子园画传》及绘画史、绘画传播史,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宝物;对于研究康乾之世的版刻技术与4色套印技术等古代印刷史内容而言,更是一个难得的范例。因此,无论是从绘画史角度还是印刷史角度,都值得为浙江古籍出版社一贺。
本套《芥子园画传》出版的细目如下:
(一)《画传》第二集,兰、竹、梅、菊谱各一册,全本。线装形式。其中《梅谱》共95页,内文字34页、图60页,空白1页。《兰谱》共131页,内文字70页、图59页,空白2页。《竹谱》共99页,内文字25页、图72页,空白2页。《菊谱》共81页,内文字19页、图60页,空白2页。
(二)《画传》第三集,草虫上下各一卷,翎毛上下各一卷。经折形式。其中草虫上下卷共82页,内文字22页、图60页。翎毛上下卷共93页,内文字34页、图5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