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画的创作从古至今不乏名人佳作。在我心目中具有代表性的葡萄画家当属明代写意大家徐渭的水墨葡萄和现代花鸟画家苏葆桢的彩墨葡萄。虽然两位先生同画葡萄但风格迥异,各有千秋。徐渭狂放与挥洒,直舒他内心的郁闷,是超现实的精神杰作,而现代苏葆桢具象写实的彩墨葡萄,描绘的是生活的甜美与心情的愉悦。二位大家的艺术风范是我葡萄画创作的方向。
我学习画葡萄已近20余年,经历了太多的苦闷和烦恼,探索出葡萄画新的表现风貌,展现火热的生活,赋予葡萄画新的含义一直是我的追求。记得伟人毛泽东讲过:“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那么就把探寻艺术的触角投入到生活中的田头地垄、堂前屋后,吸吮着岁月的精华,品味着艺术的甘泉,捕捉着创作的灵感。
记得1993年的初秋时节,我漫步在通往集贸市场的路上,耳边的一声吆喝止住了我的脚步。“鲜葡萄,不鲜不要钱……”我寻声望去,只见一位老大爷推着装满了葡萄的自行车,那刚刚摘下的葡萄在阳光的照耀下,愈发显得晶莹透亮。“啊!不鲜不要钱”这是多么好的创作题材,于是我匆忙回到画室,铺纸研墨,紧紧抓住这瞬间的灵感开始创作。经过几番的构思调整,最后完成了题为《不鲜不要钱》的创作,画面上老藤编织的提篮,装满了鲜气灵活的葡萄,最下方一杆老秤是刚刚称好的葡萄,这不常入画的秤分明是在衡量人性的真善美,也表达着我们的农民在经济大潮中仍然保持着那分纯朴与坦诚。
生活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只要认真体会总会有所收获。深秋季节,在一个风和日暖的下午,朋友约我到他的家里赏秋吃葡萄。秋日的北方阳光艳丽、风清气爽。我们欣赏着百亩碧绿嫣红的葡萄,手摸鼻嗅着大自然的清香,走在泥土芳香的田垄上,好不让人感叹:“秋情美景我来赏,紫玉飘香谁为媒?”在朋友的引导下我们向葡萄园深处走去。当走到一个拐角处,不经意的抬头间,只见一架木制的独轮车上装满了刚刚采好的几筐葡萄,那汪汪似水的葡萄,颗颗含笑绯红鲜亮。饶有兴趣的是,一条黄狗蹲守在车子旁边。我赶忙拿起随身的速写本,记录下这个场面。经过数月的构思创作,终于在2003年底完成题名为《主人不在的时候》这件作品。此图后来得到文物鉴定家史树青先生的称赞,认为很生活化。
葡萄画不单在题材上要有所发现,同时在绘画技法中也应有所探索。众所周知,中国画的创作主要靠作者的思想和笔墨技术来展开,点线面是中国画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点线面的组织与运用显得尤为重要。在葡萄画创作中,归纳起来:点,即是葡萄。线,即是藤条。面就是叶子。点线面的构成要变化又要和谐,使三者都有较好的表现空间。叶子的画法我比较喜欢大笔饱水泼墨法,笔势横卧侧锋用笔见方,力求几何形状,以求块面的感觉,趁湿时泼些清水,把墨冲开,形成墨韵水动的肌里,达到墨酣水畅,淋漓生动的笔墨效果,目的是充分显示出叶子郁郁葱葱的质感。
在藤条处理上,我一改没骨勾勒法,而是用白描的双线勾,以书法入笔,注重藤条的舒畅与节奏,寻找线条在画面中的韵律美,加强线条的力度,增强线条的表现力,突出线条在整体画面中的穿插与贯通,提升线条在画面上的艺术张力和它的特定属性。用线勾勒的藤条,运用了山水画的点擦和淡墨渲染,起到了线条质感的表现和丰富润泽的效果。
点在国画中的使用比较广泛,意义也不同,那么葡萄画里的点是葡萄,是点睛之笔,这是画面的核心载体,所以葡萄这个“点”处理得好坏,尤显重要,犹如人物画的眼睛,画得好则神采飞扬,画不好则失魂落魄。我画葡萄基本上遵循了生活的原型,学习了苏葆桢的表现手法,比较工整圆润,在此基础上加强了葡萄串整体的素描感,注重色调的变化统一,讲究远近虚实,大小错落,有序生动与舒美。以圆葡萄的点和以面为叶子的方,以线为藤条的曲,构成了点线面的变化和统一,既突出葡萄的主导地位,又体现出叶子与枝干的整体和谐。
数年来的探索历程,其实折射出来的是人生的意义。既然人生与葡萄画有缘,那么我就脚踏实地地做好这件事情。企望通过我的努力,给人们带来一丝甜美和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