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凯 实习生 张丹妮 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美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而卓有成效的作用。美术课作为美术教育的实施载体,已成为我国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陶冶审美情操,传承文化艺术,激发创新精神,促学生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都有积极意义。
目前,我国中小学美术教育正处于不断发展的阶段中。国家教育部2001年与2003年分别颁布的《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与《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已经将美术课演变为义务教育时期的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四个综合性的学习领域,及高中学习阶段的艺术鉴赏、绘画雕塑、设计工艺、书法篆刻、现代媒体艺术五大学习模块。传统的美术史教育在小学、初高中的美术欣赏中,已经被分别融入于欣赏评述与艺术鉴赏两大独立的学习领域中,并且已成为我国中小学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缺还是不缺,是个问题
“我们学校的美术教育不缺课”,不少中小学美术教师对专家所言的“缺课说”表示质疑。针对“缺课”问题,浙江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一级美术教师高旭彬谈到,高中美术课在上世纪90年代刚开设时,称为“美术欣赏课”,侧重的是对学生艺术史方面的教育。目前在浙江省实施的高中艺术新课程,共有包括艺术鉴赏在内的五大模块,其中美术鉴赏在实际落实中最受重视,属于“必修”。鉴于此,他认为目前的基础教育设置,并不存在所谓缺课的现象。
来自杭州西湖小学教育集团章献明校长对专家所言“中国美术教育缺课”的说法,也表示不完全赞同。从中国美术教育的特点来看,他对文中专家所提及的“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法国小学增加艺术史的教育内容,到2009年各中学的教程中也将增加此项内容。但在我国,目前艺术史教育还局限于艺术院校和艺术科系”的说法,表示质疑。他指出,一方面,中国小学教育阶段已开始涉及美术史欣赏的教育内容(中小学只是初步涉及);另一方面,中国美术教育存在自身的优势与特点,如以剪纸为代表的民间艺术,这是我们美术教育中所独有的。章校长曾先后考察过国外一些中小学的美术教育状况,比如美国的一些中小学,在美术教育的某些方面,也有与中国相比不足的地方。因此,他认为中国美术史教育应该有本国的特色,以短见长,不能单纯以国外在西方美术教育中的强项,来折射中国美术史教育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这样的对比有违客观。
同时,章校长还指出,美术教育的发展,是与本国经济水平发展成正比的。现阶段,我国美术教育发展势头迅猛,以杭州市西湖区美术教育发展为例,在上世纪80年代,西湖区的几十万在校学生能上美术欣赏课的,只有以个位数计算的寥寥数人。而现如今,美术教师的数量与规模已较以往有数十倍的增长。
而浙江师范大学美术教育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中小学教育研究的专家李力加教授则对“缺课”一说,抱以赞同态度。李教授认为,仅仅就课程设置讲,从小学、初中直至高中,还是不错的。特别是在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后,美术课程教学有了比较大的推进。但是从整体而言,落实效果并不乐观。首先,小学美术课的普及与教学效果,与西方发达国家,甚至是与台湾、香港地区相比,还是存在一定差距的。这不仅与我国小学美术教学中存在“多动手、少人文欣赏”的执行情况有关,更与许多地区小学美术教师的个人修养及能力大有干系。其次,初中美术教育的课程设置课时量,大多只有每周一节,课程在整个初中教学的地位比较低,教学设施也缺乏完善,相当多的初中学校并没有必要的设施。而初中美术课面对初中生考高中的升学压力,往往也会陷入不受重视的境地。相比较,随着教育部在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中把高中美术鉴赏列为高中必开课程,以及要求学生需修满高中美术鉴赏课学分的举措,客观上使得高中美术课在各个学校间,已开始受到普遍重视,不仅开课率得到保障,从另一层面上刺激了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所以,与小学、初中相比,高中美术课可谓是落实最好的。
经济好,缺课少
在针对全国范围内部分中小学的抽查采访中,记者也发现,像北京、上海、广东、杭州、南京、重庆等大城市,调查结果表明,这些地区的美术教育内容是翔实的,而针对教育部门与校方的课程设置安排及执行情况,也大致相符。特别是这些地区背靠实力雄厚的美术院校,对于美术教师人才的吸纳与招聘,很有优势。这些人才在踏上工作岗位后,也能很好地将自身所学、所知,运用到现实的教学活动中。此外,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一些知名的研讨会与交流活动,也大多在这些地区开展得如火如荼,且相对持久有序。
相反,在对不少县级中小学美术教师的采访中,不少从业人员则直指中小学艺术欣赏课缺课问题严重。一些不愿公开身份的美术老师纷纷表示,“所属学校美术教育课常年停滞,或者干脆没有”,老师们也表达出在各自学校不受重视的无奈。在许多学校,美术课基本围绕为美术类考生的技能培训服务,或者转化为为高考服务的应考形式,美术欣赏在许多学校常常是昙花一现,只以偶尔调节学生情绪的形式出现。从记者的采访了解中,可以感受到“缺课说”与学校所属地区的经济情况直接相关。而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美术课无论在制度、实施,还是在师资力量上,都有着相对理想的保障。
不缺课的背后,是缺“质”
交谈中,许多美术老师在肯定中小学美术教育不缺课的前提下,却表达出了对美术教育“缺质”的忧虑。
来自绍兴群贤小学的老师金瑜,是一位踏上工作岗位不长的美术教师。从个人经验来看,她觉得缺课问题是一个短时间内可以改变的问题,而在教学过程中,面对新课标与教材提出的种种要求,“缺质”却是根本性的问题。因为教学材料、设施、从业教师素质等问题,都使得中小学美术教育在“不缺课”的情况下,或多或少存在“缺质”的问题。对此,浙江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高旭彬老师还谈到,由于美术课没有升学压力,缺乏硬性的考核指标,因此在一些高中的实际教学中,确实有点不尴不尬。在他看来,形成美术教育存在“缺质”问题的原因,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师资培养的先天不足。目前的美术教育重技能锻炼,轻理论学习,和专业艺术院校相比拉不开距离,致使许多美术动“手”能力强,动“口”能力弱,上不好需要文化素养的美术欣赏课;二是缺乏有力的课程评价体系。许多学校对艺术课中无论是学生的“学”还是老师的“教”,都没有完善的评价措施,师生的教学得不到及时引导,导致很强的随意性、懈怠性。
笔者看来,如果把中国的美术教育课比作是一个完整的蛋糕,那其中势必存在着不平衡的发展现状。尽管我国基础美术教育,目前呈现地区性不平衡,高中阶段好于小学、初中阶段的发展趋势,但是整体而言,将艺术史课程培养人、发展人、促人文精神构建的教育意义落实到实处,这无疑对中国美术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值得欣喜的是,一方面,因为经济发展的大好形式,民众对美术的渴求了解之情与日俱增;另一方面,面对我国艺术类高校培养人才的多元化,有越来越多高学历、高素质的毕业生,选择投身到基础美术的工作岗位上,客观上使得美术教育从业人员队伍的水平日益提升。此外,东西部的交流互动、教育资源与教育政策的扶持,也将更加有效地弥补这种不平衡性。总而言之,中国美术教育的发展之路任重而道远,但前景一片大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