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秀雅致,宁静淡远,开一代花鸟之先;
线墨交融,以书入画,写个性杨家画风。
花鸟画家杨象宪先生,淡定从容,画如其人,其人其画,相得益彰。
杨象宪先生,家学渊源,师出名门——1937年生于浙江宁海(书画之乡,潘天寿老师的故里),1959年考入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前身)国画系,主攻花鸟,其间得到潘天寿、吴茀之、诸乐三、陆抑非、陆维钊等先生的亲授,于诗书画印各个领域、花鸟、人物、山水、工笔、写意兼修而又各得其妙。先生毕业后留校工作,1981年调至山东曲阜师范大学美术系任教,专供小写意花鸟——独特的艺术经历,使其花鸟画风既具备南派之典雅秀美,又拥有北派之冲淡大气,可谓南北交融,兼收并蓄。
观杨象宪先生的花鸟画,宁静致远,简练纯美。在多年丹青翰墨全方位修炼中,他特别善于用线,寥寥几笔,便勾勒出花草之神韵,勾花点叶笔简形具,其笔墨用色淡雅清新,明快疏朗,秀而不媚,独抒心弦。他笔下常常出现的牡丹、桃花似温情女子,含情脉脉;紫藤、凌霄似博古长者,潇洒老练;山雀、水鸟则似天真孩童,怡然自得……画家的一众画作整体风貌皆呈现质朴无华、情深意远之韵味。细细品来总是让人感到秀气洋溢,逸气凛然,使人进入到一种虚静的书卷气境地。近年来,杨先生尤喜用纯墨色表现内心的感受,笔墨也因此而更趋简约放达。
杨象宪十分注重对传统的学习,他认为前人在国画尤其是花鸟画上的成就极高,特别是在写意花鸟画方面,古人的笔墨趣味、画面意境均已形成了难以逾越的高峰,学传统方知传统之难,学传统亦知传统之好。杨象宪对古人的精华博览旁收,历溯文人画之传统,兼之以大量的写生,使自己的创作既具有较深的传统功力,又颇富时代气息。他认为书斋里的生活不能脱离现实生活,否则就会丧失鲜活感,缺乏时代气息。他常到野外观察山花野草,从结构形态到其内在精神,体察风雨阴晦与风和日丽中花草的不同情态,感受大自然的呼吸。对写生的重视使他的笔墨更加富有个性。即使在他近期身体情况欠佳的状态下,不便远行,他依然坚持写生路线——杨象宪先生刚刚创作了一批笔精墨润的扇面花鸟(曾于济南美术馆展出,好评如潮),上面画的皆是花草虫鸟,虽尺幅不大但非常生动逼真,而又不失古法,他解释道:“我这些都是写生,买了好多花草,还去拍了一些实景,身体不太好,减少大画创作之外,多画些精致的小东西,体会别样创作味道。”
以书入画,弘扬书道,则是杨象宪先生花鸟绘画艺术的另一大特点。对书法在国画创作中的作用,杨象宪很早就形成了深刻的认识。他意识到书法的抽象笔墨对写意画创作的根本促进作用。到曲师任教后,学校想让他教书法课,这正合他意——借此整整练了多年书法,真草隶篆样样涉猎,终使自己的书法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其书风自由、生动、活泼,节奏优美,与画面相得益彰,颇有韵致。观赏杨先生的绘画作品同时,一定要静心赏析他的画中书意;并且观者肯定会在意会其中书法妙笔时,得到更多审美的快感和愉悦!
甘于寂寞,一心创作,应该是杨象宪先生多年保持如一日的高贵绘画品质。他认为,画画必须要静下心来,要认真地练习基本功。所以杨先生从不把精力放在赚钱和炒作自己上,许多年来一直行事低调、认真从艺。为了勉励自己,他将自己的艺术追求,寄予自己的一方方常用闲章印上,如“雕虫”、“袭予”、“滴水轩”、“蜗步楼”、“寸心知得失”、“自知之明”等等,从这些印文中明显看出他随遇而安的性格和远离纷争的大隐大悟之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