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8原来只是北京的一家无线电器材厂的破旧闲置厂房,后来被一群漂在北京的艺术家们发现,租赁了这里廉价的厂房仓库作为自己的工作室。从2002年开始逐渐形成气候,一批批艺术家和文化机构开始成规模地租用和改造这里的空置厂房,艺术家们将德国包豪斯建筑风格的高大厂房改造和装饰成富有特色的艺术展示和创作空间,逐渐发展成为集画廊、艺术中心、艺术家工作室、设计公司、餐饮酒吧等于一体的艺术社区,浓厚的艺术气息随后吸引了国内外几百家画廊驻扎到此。在随后近4年时间里798发展成为中国最热闹的当代艺术中心,并被北京市政府列为首批10个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之一,成为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地标。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 798艺术区曾接待国内外游客、媒体等各界人士33万余人,日最高流量更是超过了3万人。
这些都是798的辉煌历史,但随着798名气的日益壮大,尤其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政府、物业和艺术家、艺术机构的利益冲突更为明显地暴露在大众面前。而在近段时间,798艺术区内艺术家与业主的矛盾纠纷更是成为各大媒体关注的热点事件。而这一事件的导火线是由艺术家郝光的一封题为“呼请北京市领导关注798的种种问题”的公开信引发的。在信中,作为798艺术区最早租户之一的法籍华人郝光,对798的七星物业等管理部门提出了质疑,历数了管理者哄抬房价、管理混乱、乱收费等六大问题。
透过郝光与物业的矛盾冲突,从深层意义上分析798的发展难题,我们可以看到一方面北京市朝阳区政府要将798发展成为创意产业的示范基地,另一方面物业公司希望提高房租实现利益最大化;而作为中间方的艺术家、艺术机构,则希望艺术区继续保持文化气氛,不要快速地商业化,另外还希望租金能便宜点,服务更到位一点。而这三方面的利益如何平衡,是影响今后798发展的重要因素。798艺术区的核心价值究竟体现在哪里?798应该走商业之路还是艺术之路?本报将围绕这一系列问题,采访一些专家、学者与广大读者一起探讨798的未来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