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下艺术界的评选中,能够脱颖而出,是许多人追求的目标。但是,想获得桂冠,却并非一件简单的事情,必须具备许多条件:比如天分,比如后天的努力,比如作出突出贡献……可是,即便是你既有天分也努力了贡献也很突出,你仍然可能被“一票否决”、与桂冠无缘——因为,在一些评选中,常常有人设了这种或那种难以逾越的“硬杠杠”,直接剥夺了很多本来优秀的人才竞争的权利。2月17日的《羊城晚报》报道:此前举行的“第三届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评选,为参评人设置了重重门槛:在广东工作、但户籍不在广东的不能参评,只从事设计不实际制作的人不能参评。正因为这些“门槛”,深圳市上报参评26人,最后仅有一人当选“省大师”。深圳一位从事红木雕塑的工艺美术工作者,技艺精湛,颇负盛名,但因为是外省人,就无法参选。对于这样的结果,有些工艺美术工作者们备感委屈。
明明自己的艺术水准和工作业绩都不错,到最后却因为没有“户口”而痛失机遇。这样的游戏规则在许多时候、许多地方都有发生。类似于这样“杠杠”、“门槛”,不知让多少人黯然神伤!
其实,不单单是评选“工艺美术大师”这一项,在现实生活中,被户口所累者众多。万事俱备、只欠“户口”的现状,显露的是游戏规则制订的不成熟。面对询问,广东省经贸委副巡视员孙■生解释说,这个规定并无歧视外省人之意,“我们只是考虑到一个问题,就是如果外省户口者可以参评,很可能遇到的情况就是,很多人在自己的家乡评不上,便跑到广东来参评。”“如果一个从事苏绣的工艺工作者在江苏没评上到广东却评上了,那广东的评审不就成了笑话?”这样的理由有一定的道理,但却也存在问题:艺术“水平和能力”应该是衡量大师的最重要标准,除此之外附加其他任何条件都是不科学的。东一个条件、西一个框框,常常限制了许多评选,使之不能起到真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