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7版:评论
3  4  
PDF 版
· 一片冰心寓紫壶
· 艺术人生
· 石不能言最可人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2009年4月18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石不能言最可人
——“砚人”王耀
□本报记者 王凯 刘翠云
  记:这几天看展览,我们一直对你走上这条藏砚、制砚的道路感到好奇。是怎样的机缘,让你开始了这样一条人生之路?

  王:徽州是歙砚的故乡,也是我出生的地方。徽州地区有着浓厚的文化艺术气息,得益于这样的成长环境,我平日里对砚、墨、纸等文房用具的接触就很多,无形中也培养了自己对砚的兴趣。而我父亲就是歙县工艺厂的老工艺师,记得那时候砚台完全是由手工制作,从事砚石制作的人也不多,耳濡目染中我也不知不觉开始了像父辈一样对砚台的喜爱与制作。

  记:听说你以前在安徽屯溪的老街上开过买卖砚石、砚台的店?收藏势必是一个逐步积累、提高的过程,你的收藏经历了怎样的阶段?

  王:当时在老街上开店,主要是为了方便收藏古砚和收集砚材,同时也方便与来自四方八方的朋友交流、沟通,及时了解大家对我制作砚石的反馈意见。那一时期我结识了很多朋友,有专门搞收藏的,也有很多从事艺术创作的朋友。

  之所以停掉店面的经营,是觉得开店以后,留给自己制砚、思考的时间少了。同时,也因为有了固定的收藏渠道,一些专门搞砚石收藏的人跟我已经非常熟悉,有了好的砚品和砚材都会直接送到家里了,于是索性抛弃琐事把店关了,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到创作中来。

  徽州是歙砚的出产地,也有很多古玩市场,这对我而言,就有了得天独厚的藏砚条件。积累与提高,确实是收藏的一个基本过程,我也是从收藏一些基本款式开始的。从量上来讲,我收藏的古砚不算多,不到200方,这次展览我带来了其中的三四十方。我的砚藏大部分来源于安徽周边,因为徽州有丰富的古砚资源。但杭州、北京、上海等地我也经常去,看到喜欢的就买。

  记:砚的鉴藏需要极高的眼力。作为一位从事制砚工作20多年的专业制砚家,您认为藏家要进入这个领域有哪些是需要注意、提高的?

  王:砚的鉴藏“功夫在砚外”。首先一定要了解砚的历史,了解不同时代砚台的审美特征和品评标准。我看古砚,依据的主脉线是刻工、造型与款式。当然款式可能会有演变,但其选择的石材和比例,大致上不会相差太远。再就是要善于观察砚台的使用痕迹、砚石有没有风化、做工如何等等,总而言之,砚石的欣赏、收藏,需要多看、多把玩、多对比。

  记:这次展览展出的砚台,有很多都是依据石头本身的形制或格局制作而成的,这从另一个层面就需要制砚人对石料要有充分的了解和思考,有清晰的制作思路,才可能找到相对恰当的创作方式。在你众多的作品中,有一点典型的特征就是将传统元素的融入,这一定意义上使你所制的砚,充满了雅正的人文气息。最初是怎样考虑到把传统的东西纳入到创作中去?

  王:在年纪轻刚开始制作的时候,确实有点费脑筋,但现如今已经做了20多年,一半石材拿到手,做成哪种风格最合适,心里已经自然会有一个基本的概念。比如罗纹的石材,就要做成肃穆一点的,造型尽可能简洁、干净;有些石料的花纹比较丰富,如果做成素雅的砚,气质会不相称,就可以做成文人砚;有些石材是竖纹的,就可以做成瘦长形,随形而为。

  王:砚文化有悠久的传统,传统就是经验,制砚同学习书画一样,首先必须依赖于对传统的理解。砚的根本性是实用,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凸显其实用价值,围绕这一点,尽可能地加入自己对传统的认识,将自己对传统的理解融入进创作中。

  记:在你看来,哪一时期的砚最具突破性的意义?

  王:唐宋时期。唐代,虢州、绎州、青州等地的澄泥砚在早期陶砚的制作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发展,其质地细润,益于发墨,色彩丰富古雅,得到当时人的青睐。宋代文风鼎盛,皇室贵族及文人士大夫对文房用具的喜爱与重视,对歙砚文化起了决定性的推动作用,制砚水平得到了发展,砚式得到了丰富,是歙砚发展史中极为重要的时期。当时的歙州地区出现了一批优秀的砚工,《歙州砚谱》中就载有周姓、刘姓、朱姓、戴姓、方姓、汪姓、胡姓等制砚家族。南宋时期,在继承和保留前代固有的砚式的同时,砚的造型比北宋更富情趣,出现了许多精巧细腻的写生砚。

  而到了明代及清早期,各种题材和纹饰广泛入砚,镌诗题铭的风气盛行,砚雕形式、技法与审美趣味更加自由多样。然而,雕刻技法的多样也带来对富丽繁琐式样的过分追求,清中后期,民俗文化意识的不断渗入使砚的审美品格逐步趋于世俗。

  记:古今的书画家大致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相对纯粹的画画,一类则是会将所思所感记录下来形成书画语录。据了解,你在制砚、藏砚之余,还做了大量的史料研究和考证工作。

  王:有一件事情,对我触动很大。2001年秋天,在安徽龙尾砚山大规模翻挖砚石的过程中,发现了眉子坑古坑道,经考证发现,其位置大小与《歙州砚谱》中记载的完全吻合,确认为唐代眉子坑古坑道。并且,在日常对古代砚石记录的书籍翻阅中,我也发现,从中可以借鉴学习的经验非常多。如罗纹、豆瓣等很多石种,古代关于砚的书籍中也都有记载,但今天的很多人却并不了解,所以创作之余,近些年我也做一些史料方面的整理工作,不断思考,对自己的创作与收藏有益。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美术报 评论 00007 石不能言最可人 □本报记者 王凯 刘翠云 2009-4-18 美术报000072009-04-1800014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