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35版:视点
3  4  
PDF 版
· 中国篆刻艺术院开学典礼
· “南斯北张”继续手札之旅
· 哈尔滨篆刻创作与发展
研讨会发言摘选
· 消息树(3则)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9年4月25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哈尔滨篆刻创作与发展
研讨会发言摘选

  关于环境建设和队伍建设

  □张跃飞

  听起来这个题目有点大,但结合目前我市篆刻现状,涉及的问题还是很具体的。

  这里想先说所谓环境建设,它包含着创作环境和学术环境的建设。这些年来,我市篆刻创作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已在国内印坛普遍引起关注,无论在各省市的普通作者的关注中,还是那些有影响的著名篆刻家的视线里,我们有几位年轻作者已有了一定的位置。这些均来之不易,是坚持多年不断努力的结果,应当鼓励和珍惜。我们应当充分利用好这样的时机,进一步营造有利于篆刻创作的环境,逐步形成我市篆刻创作独有的氛围——谦虚好学、相互品评、坚持不懈、共同促进。最近,在市书协洪老师的积极努力下,成立“篆刻艺术馆”已经指日可待。这是一个非常令人振奋的好事情,是别的省市可望不可及的。应该说,我们哈市的篆刻作者非常幸运。今后有了篆刻馆,就有了一个像模像样的创作基地。有了硬环境,还需要软环境,学术环境不会自然产生,就靠我们自己建立和营造。我经常思考如何和大家一起研究如何营造学术环境,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一个长期的问题。

  再说说队伍建设的问题。这也是个回避不了的大问题。连续这几年,我们这些创作骨干队伍相对稳定,既是好现象,同时也是一种问题,一种隐忧。我几年前就和洪老师、还有其他几位篆刻委员会负责人探讨过如何发现和培养新的创作骨干和后备力量。我们想保持住哈市篆刻经久不衰的良好态势,不得不重视起来,一是来自社会方面有较好基础并愿意参与的、有创作热情的;二是从在哈高校学生中发现和培养好苗子,特别是学美术专业的。如果我们有机会介入的话,去任课或辅导,或能带几个学生,使他们起点能高一些,少走弯路,这无论对我们的篆刻事业发展还是他们自身发展都是好事。实际上,在座的我们几个已经开始这方面的努力,希望今后会有更多这样的机会。

  当代篆刻缺少严格的批评

  李敬东

  所谓的批评也只是话语权的纷争。批评不是一种否定,也是一种宣传。批评的境遇在当下处于相对尴尬的局面,这主要源于印人及批评家观念及思维的错位,现代印人注重创作,往往以获得大奖为马首是瞻,批评家过多从理论和概念入手,缺乏创作实践,这样状态下的评论在印人眼中不屑一顾。当下印人与传统印人存在很大的差异,过去印人之间的交流主要通过雅集、以致印学理论,而我们现代印人还处于印内求印的狭窄空间, 印从书出,在许多印人那里还没有形成系统理念, 印人不懂文字学,在制印时,因文字的谬误,时常发生笑话,甚至不懂篆书,这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篆刻艺术的发展进程,哈尔滨的印人近年来的成绩在全国异军突起,主要是,我们的印人不受宗派观念的束缚,而南方印人,仍存在某家某派的负面影响,但我们也不能以此产生优越感。创新的不都是好的,个人印风的过早形成,也不能一味褒扬,印风在蜕变过程中,要千锤百炼才有可能延续艺术的生命力。

  当代展览形式下的篆刻风格走向

  □汤忠辉

  篆刻艺术从文彭开始才由文人亲自奏刀,使篆刻艺术相对独立,且新意迭出,流派纷呈,几百年来一直是文人案头欣赏把玩之物。古代篆刻名家要求首先是文人(学者或诗人),然后是书法家(尤其是篆书家),最后才是篆刻家,他们把学养放在第一位,因此才能占据篆刻史上的一席之地。

  当代展览形式的出现使篆刻的社会性随之增强,篆刻艺术创作空前繁荣,为了便于展览,篆刻也由小变大,突出视觉冲击力(因本人1989年开始学习篆刻,故从这一时期开始说起)。自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由韩天衡、王庸、石开为首的大写意印风的出现非常适应展览效应,极大地满足了展厅中参观者的视觉欲望,成为当时国展篆刻的主流,被称为韩流滚滚、王流滚滚等等,此升彼长,因而追随者众多,由于个人的修为不同也造成了千人一面、千印一面的负面影响,但是其中也不乏佼佼者,如:马士达、陈国斌、徐正廉、朱培尔、葛冰华等还颇出己意(葛冰华是哈尔滨作者,后来在七届中青展中获得三等奖)。

  在当代展览形式下,任何篆刻风格都有审美疲劳的时候,在全国第六届中青展上,评委从若干大写意印中好不容易看到了江苏作者罗荣的细朱文印,眼前一亮,因当时工稳者极少,罗荣幸运地获得了二等奖。评委的导向作用使工稳一路印风开始登场,到了七届中青展、七届全国展时工稳写意印风各占获奖入展名额的50%,浙江省书法家协会还就此向全国细朱文作者征稿,编就一本《当代古典细朱文印邀请展》,使得陈巨来、王福厂印风风靡一时,工稳一路作者创作热情高涨,其中代表作者有刘银鹏、鞠稚儒、南剑锋等(刘银鹏是哈尔滨作者,在七届中青展中获得三等奖)。

  到了八届全国展及二届兰亭奖时,小写意印风,尤其是古玺一路又受到评委青睐。此种风格频频获奖,在以上展览中获奖入展比例占一半左右,特别是当代篆刻大展,翻开作品集,隔几页就能见到古玺印作品,在这几年中,小写意古玺印占据印坛主流,效仿者众。其中代表作者是尹海龙、吴自标、刘洪洋、汤忠辉等(汤忠辉是哈尔滨作者,在二届兰亭奖中获得创作提名奖)。

  自首届青年展、九届全国展以来,篆刻获奖风格已经形成工稳、小写意、大写意三足鼎立之势。这时考验的是作者的综合实力,看谁能做到极致而又出新意,作者不但在印面上下工夫(表现形式要突破前人),还要在边款的内容、形式及印屏设计上独具匠心。此时代表人物是仲伟迅、鞠稚儒、陈靖、冯宝麟等(仲伟迅是哈尔滨作者,在首届青年展中获得全国奖;在九届全国展中获得三等奖)。

  凡此种种,在当代篆刻展览形式下,篆刻作者投稿,其目的是为了入展,甚至获奖,因此评委的导向作用使有些作者几项兼能,根据流行趋势不断改变自己的风格,而篆刻艺术也由文人精英艺术转变为平民大众艺术。篆刻界看似繁荣,实际潜在着危机,具备古人文学修养的篆刻家寥若晨星,大多印人只在形式上做文章而缺乏内涵,因此,是按照评委的意愿去创作还是潜心研究印学,印外求印、以外养内、以博滋专、厚积薄发,值得当代印人思考。

  要有出精品意识

  仲伟迅

  近年,在国展上获奖的篆刻作品基本在艺术风格上有所不同。胜出的一定是突出的,突出的一定是风格的突出。不管是粗犷或精细的,都能让人眼前一亮,在传统的基础上能咂摸出新味的作品。每次展览无论从入围作品的水平,还是作品所呈现的内容来看,大多数作品水平相当,不易评定,相比之下那些不从众的有新意的作品自然就会浮出水面。我们哈尔滨的篆刻队伍创作风格较多元化,包含了时下的写意、古玺、工稳各路印风,也多取得了好成绩。但创作出的作品还是易于把握的多,而具有时代探索性原创作品还是很少,这也是在今后的创作中我们应该要注意的。

  2007年在市书协的领导下,哈尔滨篆刻委员会的成功改组,成功举办多次展览和一些专业的研讨交流活动,并推出一张内部交流报纸。我想在今后,委员会应该重点培养一些新人,委员要注意自身篆刻以外的学习和修养,要有出精品意识。我们应该做得更好,我们已经具备这样的创作环境。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美术报 视点 00035 哈尔滨篆刻创作与发展
研讨会发言摘选
2009-4-25 美术报000352009-04-2500014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