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蒋风白先生离开我们五周年之际,举办这样一个展览,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
蒋先生是一位了不起的画家,同时也是一名好教师。1979年,苏州工艺美术学校在东北街49号(现园林博物馆)复校;同年,蒋风白先生被学校聘为国画教师。我于1980年来到工艺美校任教,当时和蒋先生接触颇多,建立了深厚的友情,也因此对他有了更多的了解。
蒋风白先生,1915年6月出生于江苏省武进县,1931年求学于杭州国立艺专(中国美术学院前身)图案科、绘画科,得潘天寿亲授。1938年至1942年任四川中学美术教员、国立艺专助教。1945年至1947年在重庆举办多次画展,深得老舍、梁实秋、汪东、张充和、朱锦江等名家的赞赏,并为其题写诗文。1955年任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国画编辑;1979年后任苏州工艺美术学校教师、中国美术学院客座教授、苏州国画院特聘画师等。作品《枫鸟》入选全国第一届中国画展;《山水》参加第二届全国美展;《兰竹》由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收藏;《兰竹图》由潘天寿纪念馆收藏。出版有《蒋风白画集》等。
蒋风白先生对明清及近代有代表性的画家的作品,如石涛、八大、郑板桥等,能熟悉这些画家之独特风格及技法,致力于意笔画,对于水墨兰、竹、梅、菊、花鸟等讲究笔墨意趣,重气息,融诗、书、画为一体,型神兼备,有自己的风格。观蒋先生作品,用笔讲究,刚柔相济,设色素雅,水墨淋漓。国画大师刘海粟给出了这样的评价:“风白虚心好学,严谨,出笔不俗。”
1995年10 月,蒋风白先生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刘海粟先生为画展题词。著名学者冯其庸看了他的画后说:“世人心目中只知道郑板桥的画竹可贵,我却以为蒋老的兰和竹都超过了郑板桥。”“风白先生的兰竹,鄙见以为方之板桥而有余。方之石涛犹未足,或恰在两者之间………其清在骨,其秀在神,其韵在墨,其雅在笔。有此清、秀、雅,自然是名家笔墨,不同凡响,自足不朽了。”蒋风白先生以清劲疏朗之笔,抒写翠竹幽兰,翎毛花卉和山水人物也绘得形神兼备。冯其庸称:“风白先生不但是兰竹的专家,而且兼擅翎毛花卉和山水人物。”画展期间,冯其庸先生在《人民日报》发表评论文章,盛赞蒋风白先生的绘画成就。
风白先生致力于艺术人才培养,比较注重对传统的学习。苏州工艺美术学校的许多毕业生如徐惠泉、张诠、于振平、吴中培、叶放、王凯、茹峰、管怀宾等,均师出蒋先生门下。在忆起当年学艺的情景时,大家还念念不忘蒋风白先生的教诲之恩。蒋风白先生教学经验丰富,治学严谨,在教学的过程中穿插讲评、示范、写生、观摩等,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艺术审美能力,并及时为学生解惑,加强师生间的交流。年事已高的蒋先生还经常带领大家外出写生,描摹自然、感受生活和创造艺术。蒋先生本身还是个富有收藏的画家,并且非常慷慨,他在上国画课的时候,经常带一些自己的藏品给学生们观赏临摹,传授技法。学生们在蒋先生那里看到了八大山人、石涛、齐白石、潘天寿等大师的名画真迹,开阔了眼界得到了启发。现在回想起来,都觉得有这样的学习待遇很难得。并且,在今天的艺术教育看来,也是很“奢侈”的一件事了。
为纪念蒋风白先生逝世五周年,苏州市文联、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及蒋风白先生后人共同发起举办师生美术作品展并成立“蒋风白国画创作基金”,在回顾蒋风白先生的艺术教育及创作历程的同时,共叙师生之谊、校友之情,弘扬蒋风白先生的艺术实践精神,实属幸事,堪称佳话。
——王建良(苏州工艺美术技术学院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