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27版:阅读

  《中国画论史》按史的次序,从纵的方面论证中国古代画论的发展规律,艺术思潮是绘画理论发展的动力,这条主线贯穿于全书的始末,我不同意以现实主义与形式主义斗争而推动中国美术史向前发展的观点,认为这种认识脱离了史实。

  在中国古代艺术思潮的长河中,自北宋以后到清末,一千多年以来,文人审美观居主导地位,以至延伸到现当代。中国的文人画论,表达了中国哲学道艺合一,以艺体道的意识,其独树一帜的特点和久盛不衰的生命力在此。中国文人画论发端于北宋三居士——六一居士欧阳修、东坡居士苏轼、龙眠居士李公麟,还有首倡“凡书画当观韵”的山谷老人黄庭坚。他们是文人画思潮的领骚人物,他们崇尚的审美旨趣是重神韵。当时与文入画对垒的宫廷绘画则主张形神兼备,而且到了后来如徽宗时期,在观察花鸟等自然物时,极重视形似,徽宗考问画家的许多审物故事即表达了这种艺术观,代表文人艺术思潮的欧阳修云“画意不画形”,苏轼云“论画以似,见与儿童邻”,以及倪云林所强调“逸气”与“逸笔”,还有思接盛唐的赵孟頫所云“作画贵有古意”,他们的论点,其本义何解?本书分析论述的目的,一言概括,即恢复绘画理论的历史真面貌,拂去一切误解的尘埃。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年出版本书后,受到读者的欢迎,连续重印了几次。书传入台湾,台北市丹青图书有限公司于1987年以繁体字印制了全书。在《后记》中,将鲁迅改称树人先生,将公元纪年换作民国纪年,显然是权宜之计。对全书正文,一宇未动。在国外,有韩国姜宽植先生翻译的《中国绘画理论史》,于1989年出版。杭州晓风书屋提供


美术报 阅读 00027 2009-08-01 2 2009年08月01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