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37版:鉴藏周刊

绘画价格暴涨
能否增加绘画产业的总收益?

■刘晓丹

  伴随着中国艺术品收藏愈来愈火,绘画的价格愈涨愈高。1956年,齐白石给荣宝斋画的2平方尺梅花、牡丹、菊花、牵牛4条幅,仅得润金80元。1989年,在“中国现代艺术展”结束后,北京个体户宋伟买下一些艺术家的画作,王广义因为一张画卖出一万元,激动得声音颤抖。新世纪以来,中国艺术市场进入高价时代,不消说齐白石、王广义等名家的作品动辄以上千万元成交,连刚迈出校门不久的“80后”画家,拍出几百万元的单价也并不稀奇。

  排除通胀因素之后,绘画价格的上涨仍是极为可观。在画家个体,单价越高肯定收益越大,但对于整个绘画产业,其总收益能随单价的猛升而剧增吗?

  一般而言,需求量和价格呈反方向变化,价格下跌使需求量增加,价格上升使需求量减少。不过,不同商品的价格变动,对需求量的影响并不相同。在经济学中,用“需求价格弹性”表示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敏感度,越敏感者的“需求价格弹性”越大。只有2种极端情况例外:一是需求量完全不受价格变动的影响(如丧葬服务),其“弹性系数”为0;二是微小价格变动就会引发极大的需求量变化(如股票),其“弹性系数”为无穷大。而大部分商品的“弹性系数”,处于0至无穷大之间(如土豆为0.3、出国旅行为4.0)。

  是什么造成了“需求价格弹性”的差异呢?原因主要有三点:

  第一,商品在生活中的必需程度不同。生活必需品(如食用油)的需求量,受价格变动影响弱,其“需求价格弹性”小;奢侈品(如时装)的需求量,受价格变动影响强,其“需求价格弹性”大。第二,商品占消费者总支出的比重不同。占比重小的商品(如邮费),价格变动不会被消费者很在意,其“需求价格弹性”小;占比重大的商品(如住房),价格变动会被消费者重视,其“需求价格弹性”大。第三,商品能被替代的难易度不同。难以被替代品的商品(如火车票),其“需求价格弹性”小;容易被替代品的商品(如方便面),其“需求价格弹性”大。

  那么,就目前的国情而言,绘画作品的“需求价格弹性”怎样呢?

  首先,看消费者对绘画的必需程度,与衣食住行等相比,绘画还没有成为绝大多数国人的生活必需品,经常购买绘画作品的家庭,百不足一。其次,看绘画在消费者总支出中的比重。据国家统计局资料,2007年城镇家庭人均消费性支出为9997元,其中教育文化娱乐服务1329元,而画作仅以每件5000元计,已足见所占比重之大。最后,看寻找绘画替代品的难易程度。绘画的消费功能主要用于装饰室内环境,但可以起到同样作用的,还有印刷品、工艺品、家具等等。由此可知,绘画属于“需求价格弹性”较大的商品,对价格变动的反应很敏感。

  分析某种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不仅可以了解购买者对其价格变动的反应,更可以显示由价格变动引起的生产者总收益的增减。

  生产者的总收益,等于单价与总销量的乘积。如果所售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小,单价上升不足以引起总销量的大幅减少,其总收益的确会增加。但如果所售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大,单价上升必然会引起总销量的大幅减少,总收益反而减少。

  绘画是“需求价格弹性”较大的商品,其单价的迅速上升,必然降低总销量。现阶段绘画交易价格最高的市场,无疑是拍卖行,但那里许多人的购买目的,并非消费和收藏、而是投资和套利。所以,尽管拍卖市场的交易量不小,却因为多是购买者之间的倒卖,并没有大幅增加生产者的实际销售量。吴冠中、张晓刚等很多画家都曾表示,艺术市场的火爆与他们无关。而与火爆的拍卖市场鲜明对比的是,普通画廊或画店近年的经营并不景气,正好说明了大众绘画市场的萧条。

  价格的高涨究竟使总销量减少几成?绘画产业的总收益究竟减幅多大?笔者在这里尚无详尽的数据可资查证。但有一点可以确定,用局部的高价格想象整个产业的高收益,有些过于乐观了。


美术报 鉴藏周刊 00037 绘画价格暴涨
能否增加绘画产业的总收益?
2009-12-12 48256DEA008181F548257685000AF47B 2 2009年12月12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