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09版:油画

祁海平

  祁海平 黑色系列 布面油画

  祁海平1988年结业于法国专家克劳德伊维尔油画技法研究班,但是他的创作却最终远离了伊氏那种“超写实”道路。1991年他进修于中央美院油画创作研修班,创作基本定位于“音乐”题材,《协奏》、《小提琴手》、《间歇》、《室内乐》、《钢琴上的巴松》、《钢琴》等作品相继问世,然而,那种很优雅柔和的创作情调,并未持续多久,随即《黑色主题》成为画家创作中较为持久的命题。

  《黑色主题》是一个很有意味的系列,中国画家创作,用西方油画媒材,以中国画黑白体系中的黑、白、灰为基本构成色调,以西方交响乐为表现对象。最初,还是对室内音乐演奏空间的场面概括,画面遵循客观,手法趋于印象派,效果如伦勃朗的绘画《戴金盔的男子》一般,微妙、雕琢,而又辉煌、璀璨;随后,场景逐步消失,客观远去,主观渐渐占据主导,形象愈来愈如影似幻,更为概括与单纯的方式出现,展现了一份经过理性调控后的“概括”与“单纯”的审美取向。

  除以“交响乐”为主调之外,祁海平在不断思考着题材和手法的拓展,并加强对中国传统思想与文化表现形式的吸取,力求将东西方两种文化的认知与理解融汇在作品之中。或许,这是中国油画家们的必然回归?1998年,祁海平分别创作了《诗》、《词》系列,其后又创作了《生》系列。从形迹上分析,这些画完全是由宽大笔触带动起来的肌理攒集。油彩交叠处,波澜浩浩,激流湍湍,笔迹冲突的画面一如浪涛奔涌,又如曲调各异之旋律,忽而悠扬婉转,忽而静谧平和,忽而激越昂扬。

  祁海平说:“2005年以后,我从《易经》里的‘天地氤氲,万物化醇’获得启发,创作《氤氲图》系列作品,这些作品把原有的音乐情感的表达与天地本源之气混为一体。”中国人的宇宙观源于《易经》,而《易经》中心论点即“阴阳”说。老子认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均表明天地万物由阴阳二气化生而成,宇宙的“阴阳”、“虚空”是万事万物的源泉与根本。在祁海平看来,阴与阳,有与无,实与虚,黑与白,相反相成,互为表里,体现着事物存在的基本辩证思想和具体表现规律。所以,除了在创作中用黑与白为基色之外,他还努力从中国文化与传统经典中寻求创作源泉,如《诗》、《词》色彩采用了青花瓷一般的蓝色调,抒情而优雅;如受到庄子《齐物论》启发创制的《庄周梦蝶》组画,等等,以更抽象化的表现手法表达具有中国化的精神意象。

  同样是运用黑白,西方抽象表现主义画家克兰、马瑟韦尔、托贝等人的画风较为接近中国的书法趣味,而祁海平对于这些有着更亲缘的文化底蕴和更切实的体会。他的画不仅注重视觉感受,更希望在画面上表现音乐感,希望达到心手双畅、心画合一、物我交融的境界。他说:“人生有许多内心感受是看不见的,但音乐让我‘看见了’。”所以,他最初表现的是交响乐的真实场面,但最终将那种客观的“真实”隐去,将那种实际的宏大的音乐表演空间衍化为抽象的绘画表现空间,用可视的绘画表现不可视的、抽象的音乐感受,从而在画面上呈现一种视觉上的音乐感和音响效果。

  祁海平认为自己“写实-表现-抽象”的道路是遵从了“感觉的引领”,而艺术家“不能依靠惯性麻木地进行创作,也不能为改变而改变。改变是为了寻求更加合适的表达方式,如果表达方式与内容相适应时就不需要改变,这与单纯为了保持风格是有本质区别的。”“我总在不断地思考着表达的内涵,心中常常涌现各种表达方式,在“乱七八糟”的线条中搜索着新的意象。但我往往并不急于马上做出来,而是要在心里沉淀一段时间,直到它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他对书法、音乐乃至建筑多有涉及和研究,并进行书法和水墨画创作;他欣赏黄宾虹,欣赏那种黑白世界里浑浑莽莽的大意象、大状态、大笔墨,并力图在油画创作中体现中国艺术精神的写意特质。

  对于黑白体系的认同以及个人创作意图的把握,祁海平有两段话很有总结性: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多年来我一直在黑白抽象领域里耕耘,以中国文化哲理为基本理念,以太极图式的演变为形式规律,以书法笔墨语言的结合为表现方式,演绎世界的千变万化和精神世界的丰富多彩,正所谓“吾道一以贯之”。

  艺术的道路有很多,我的追求只是根据自己的爱好作出的选择。我既不想成为时尚的急先锋,也完全不担心自己会墨守成规,只管一往无前地走自己的路。


美术报 油画 00009 祁海平 2010-02-06 nw.D1000FFN_20100206_6-00009 2 2010年02月06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