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洪世清·洪世川艺术作品
■王伯敏
在画学史上,向有夫妇、父子及兄弟画家的记载。画事之兴,往往于此而见其一二。今福建晋江之洪世清与洪世川,即当代画坛之兄弟画家。
洪世清,多才多艺。1946年,曾与我在上海美专同学。新中国成立,我们在中国美术学院又成为同事,可谓有缘。1980年改革开放之初,我曾在新加坡报刊上,评其指墨画上的成就与风格。
人处于社会中,具有社会共性外,必有其个性,然则世清具有的个性很独特。他一生未成家,据他自己一再表明:“为艺术之有成,我就顾不上有没有家室了。”如果上他的卧室兼画室看看,便可知这位画家的从艺,确有他从艺的主张与套路。
不少人称洪世清为“怪才”、“奇才”,实则还有他的“通才”。他在艺术上广为开拓,深为发掘,数十年如一日,及至谢世。概括言之,世清一生,忘我献身于艺术,多领域、多层面地达到其在艺术上的卓越成就。1997年,浙江省政府奖给他的“鲁迅文学艺术奖”,自非偶然。
半个世纪来,洪世清寂寂寥寥,又是兢兢业业。他是一位清清白白的人,却过了相当长时间的蒙冤生活。处在这种情况的岁月中,只有拿起了画笔,他把什么都忘了。他面对毁誉,始终抱达观的态度。以至“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上世纪的80年代,他南下玉环的大鹿岛,面临太平洋的海风,发挥了他的艺术才华。他观察了这个小岛,东看看,西瞧瞧,把岛上的岩块看做了生命体。他的灵感来了,他在石块上动刀刻凿。他说:“茫茫天壤,悠悠古今,我要在这里,做一个岩雕创作的探索者。”就用他的话来说吧,“不分昼夜,不分晴雨,探索啊探索”,终于雕出了各种富有生命的小动物,石鱼、石龟、石蟹等等,都成为有灵性而又令人可爱的“水上小将军”。称石鱼等为“水上小将军”,那是欧洲芬兰一个艺术评论家说的。洪世清听了,他回答道:“水上小将军,说的特别,我倒没有想到。”
洪世清在大鹿岛多年,他在岛上雕刻时,那种刻凿碰撞出来的金石声,竟与海浪成为激奋人心的交响曲。在那个时刻,他的全身湿透了,汗水、海水,有时加上雨水,都被相融于一起,这是什么滋味,唯有这位岩雕艺术家自己才知道。这像诗人,对作诗的苦与乐,唯有诗人才知道。大鹿岛的艺术活动,就洪世清来说,使他的生活更充实,就社会来说,增加了一笔精神财富。
多才多艺的洪世清,本来是版画家,他在中国美术学院一直是版画系的老师,被称为“版画教育的拓荒者”。1996年,还荣获“全国鲁迅版画奖”。洪世清又是一个国画家,他画松、画梅、画鹰、画熊猫,有传统功力,颇见笔墨情韵,又有创造新意。作水粉、水彩的许多写生作品,造型活脱,意境新颖,取常见之景,在章法上做不平凡的艺术处理。世清还善篆刻,曾临摹汉印数十方,一日,全部磨去,人问其故,他笑着回答:“我已经将它摹在心里头,何必将它保留在外头。”我曾经请他刻过两方印,一方朱文,刻“中夜地白树栖鸦”,惜于“文革”时散佚;一方肖形印,刻一鹭,旁有数片竹叶,意即“一路平安”,今犹保存。凡朋友外出旅游,我写竹相赠时,就在这幅画上盖上世清所刻的这方肖形印。
对于洪世清的评介,我以为《美术报》2003年2月22日这一期,不但说得全面,而且说得比较透彻。这一期,竟以8个版面,做了充分的评论。内有刘海粟、钱君匋、许江、肖峰、斯舜威、高照、傅永达等文章,其中不少话,确是不说不足以表达这位具有多才艺的不平凡的艺术家的为人和为艺。
这里,我想再说一说洪世清的阿弟洪世川。这事还得从上世纪的90年代说起。一天,洪世清为上海美专在杭州同学会的事来到我家,顺便对我说起:“我们是同学,其实也是师友,你鼓励我,我都心领了。我的弟弟洪世川,在金华,人老实,虽有才气,缺少大学者的指点,请不妨多指教。”洪世清不大言辞,出于对乃弟的关心,说了这些,诚然是兄弟情深。洪世川,早年从厦门鹭潮美术学校、浙江美术学院(今中国美术学院)求学出来后,从事美术教育工作,在金华居住,所以我们较少见面。他擅长画花鸟,也搞篆刻,我都不会。我只为他题了一条《洪世川篆书选集》的签条。说起他的篆书,他曾以篆体写了《千字文》,用笔工整而有韵致。陈梦麟曾为世川篆书《千字文》写了一篇《求古寻论 劳谦中庸》,赞许世川所书,“充满活泼泼的生机,秀润劲拔,笔意潇洒,气韵连绵,朴茂华滋”。而且还提到“世川先生本职是一个画家,按古代绘画分科,龙虎、仙佛、花鸟虫鱼,无一不精,均得墨韵神情,尤以画龙著称于世”。还誉其“学力深厚、学识广博的全方位的艺术家,当今真寥若晨星”。在这方面,过去如钱君匋老人对他画的《墨竹图》,也是备加赞赏的。
又曾读刘晓林文,知其力赞洪世川的“秉烛求学”,“孜孜于艺而不倦”。“秉烛”,意寓爱惜光阴,古贤向有言:“秉烛以追日之西沉。”洪世川自进学校,及至从事工作,他不负光阴,兢兢恳恳,他那“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的精神,令他的同辈敬佩。他以唐人卢仝的“叹昨日”作为座右铭。卢诗曰:“昨日之日不可追,今日之日须臾期。”世川在工作上、在画学上的进展,其所可贵,便在于“秉烛”而惜阴。
我很喜欢他画的《四季图》、《荔枝》、《绿云玄玉影参差》及《嫩翼纤腰款款飞》,笔墨生动而有灵气。又有一幅《熊猫》,为世川与乃兄世清合写,这幅画,也可以看作洪家画风的映照。
世川的画作,使我更喜爱的一幅于乙酉(2005年)清明先二日画的《斜阳燎朗树欲燃》,其在画中的加意渲染,可谓极一时之妙。
东坡有云:“成事在理不在势,服人以诚不在言。”作为一个画家,其“成事”在于所画有功力、有生意、有韵味、有时代性,于平凡中见不平凡;至于“服人”,在于求真、求神,入乎法度而又出于法度。今读洪氏兄弟之画,如是服人,那还用得到吾人更多赘言了吗?
顷者,由福建晋江市人民政府出资,筹印“晋江文化典藏”——《洪世清·洪世川艺术作品集》,使这一方文化,显示这一方人民的才艺,这也是一种“居楚而楚,居越而越,居夏而夏”的自然反映。中华民族的文化原是各族各地人民所创造,可以集中反映,可以分散反映,也可以“据一方而使之昭昭然”。总之,艺林生发,书林蓬勃。各地用各色各样的版本展示,人们闻之、见之,无不为之欣欣然。是为之序。
2009年9月于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