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日记事
■杨建新 浙江省文化厅厅长
上午9时不到,北京方庄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小区,静静的,没见多少人。
我已是第二次来到这里,一切都记忆犹新,因为距上一次来这里,仅半年时间。
这里是吴冠中的家,两天前,91岁的老艺术家与我们相别而去。我受省委省政府领导的嘱托,连夜赴京,一是向吴老的家属致以慰问,二是表达浙江人的深切哀悼。与我同行的是省政府驻京办副主任江文才、省文化厅办公室主任柳河和浙江美术馆馆长马锋辉。眼前所见,一如往常,实在无法与一颗艺术巨星陨落联系起来,不由得一阵唏嘘感叹。
事先没有联系,联系也没有用,因为吴家的房门紧闭,电话不接,记者拒见。
我们径直上了电梯,直奔7楼,说明来意,出门迎接的是吴老的长子,吴可雨,清瘦的中等个子,也是花甲老人。
走入吴家,迎面就是一张吴冠中的大幅照片,下方摆着一束鲜花。照片上的吴冠中亲切而又严肃,满头的银发,清癯的面庞,炯炯发光的双眼,注视着每一个来人,高高竖起一个指头,似乎要与你侃侃而谈。是在阐述他的艺术主张?抑或要告诉你他一生的追求与梦想?还是在抨击他所不满的画坛流弊?我不得而知。然而面对老人家的遗像,耳边分明响起来他疾迅而又有力的声音……
还是在这套不大的居室,还是在这间小小的客厅,吴冠中与他的老伴朱碧琴并肩而坐,就在靠窗的沙发上。那是去年12月3日,我陪同吕祖善省长专程来看望他老人家,并接受他又一次的慷慨捐赠——向浙江省人民政府及中国美术学院捐献他创作和收藏的作品,共计72件,交由浙江美术馆永久收藏。吕省长高度评价并感谢吴老的无私善举。吴老说:“不要感谢,我的作品本来就不是我的私产,而是属于社会、属于人民的,我不会把它们留给子女,都要捐献给国家。浙江是美术大省,也是我从事艺术活动的起点,又有那么好的美术馆,我很高兴能把自己的作品送给浙江……”
我们与吴可雨先生面对面坐下,我轻轻地说明来意,转达省委省政府领导的关切慰问,表示我们对老先生的深切哀悼,我特别说明浙江人民对吴老的感念之情,难以忘怀他对浙江美术事业的关爱和奉献。吴可雨先生的回答也是轻轻地:“十分感谢浙江!不敢当。”我可以清晰地从他的脸上读出哀痛和疲惫。
我询问老人家的后事如何办理:“需要我们做什么?您不必客气!”吴可雨连连摆手:“后事一切从简,不开追悼会,不搞遗体告别,这是老人家生前的遗愿。我们没有任何需要。他是一个艺术家,他希望留给社会和人民的,就是他的艺术和作品。”
我告诉他,浙江正在为老先生筹备一次艺术回顾展,这次展览的规格和规模将是空前的,我们将此作为悼念老先生的一个实际行动。马锋辉馆长把这次展览做了介绍。
吴可雨说,如果要说有要求的话,那就是希望把这次展览办好,这是对我父亲最好的纪念。
我说,原本这次展览说好老人家是要争取来的,现在他走了,您是必须来的。他说,我是一定要来的。此时的吴可雨声音低沉而清晰,眼眶中隐隐闪着泪光。
不便久留,我们起身。我说:“给吴老鞠个躬吧!”于是,四个人一字排开,一鞠躬,二鞠躬,三鞠躬……
走出门来,回望朴实无华的居民楼,心中与吴老告别。脑海里闪出两句诗:
一句是:“我好像是一头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鲁迅)
一句是:“有些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些人死了,他还活着。”(臧克家)
吴冠中先生是笃信鲁迅的,他没有死,只要他的艺术存在,他就永远活在我们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