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07版:视点

文章导航

第一次“追星”

——忆追随吴冠中母校之行的采访

  6月26日,西安出差。在去参观的路上,我接到原工作单位同事的电话:“吴冠中昨晚在京病逝,能否把吴冠中在杭州举办‘沧桑入画’画展期间, 你拍摄的照片给我传几张。”闻此噩耗,心里咯噔一下,思绪一下回到了在杭州柳莺宾馆,见到吴老最后一面敬送影集的情景,想起追随吴冠中母校之行采访拍摄的点滴。

  最早知道吴冠中这个名字是在1992年。当时,我还是一名学画的学生,一次去安徽西递写生,我起早画了一张《西递晨雾》,当时的班主任老师见后抛出一句话,“有点吴冠中的味道。”吴冠中是谁?原来是一位融贯中西的艺术大家。从此,痴迷于吴老的绘画和文章一发不可收拾,《望尽天涯路》、《美丑缘》、《画里阴晴》、《文心独白》、《我负丹青》、《速写意境》、《吴冠中画作诞生记》等等,书架上有关他的著作不下20本。通过对他的画作和散文的阅读,让我见识了一位艺术大家的才情,在艺术求索道路上,那种飞蛾扑火般的精神,打开了我的艺术视野。

  人生中会经历很多的第一次,第一次啼哭,第一次恋爱,第一次去某个地方……干记者很多年,唯独有一次采访让我念念不忘,常挂在嘴边与人提起,用当下时髦的话说,那就是我第一次追星。

  2007年10月, 在中国美术学院成立80周年之际,中国美院的“老学生”吴冠中,首次把自己的作品以“沧桑入画”的题名带到母校进行展出。现在我还能清晰地记得获得这个采访消息时兴奋的状态。当时,我还是《今日早报》的一名摄影记者。记得是在一个周日的上午,收到文艺部同事的短信,大意是“下午3点半,在中国美院采访画家吴冠中,记得你喜欢的。”一阵惊喜、激动,紧接着又莫名地紧张起来,再过几小时就能见到我仰慕已久的艺术大师了?

  在接下来的展览、研讨、走访母校的系列活动中,我是每场提前半小时到达现场,生怕错过了聆听吴老那富有激情的讲话和真知卓越的艺术见解。记得,去参加画展的新闻发布会,我是带着吴冠中的自传《我负丹青》前往的,结束后,很多人都拿着会上发的《沧桑入画》的画册去找吴老签名。我也有生以来第一次像个追星族一样,拿着两本书耐心地排队,等来了吴老的两个签名并合影留念,心里美滋滋的,如获至宝。也记得当天的现场,人山人海,记者、学生、画家、“粉丝”挤满了整个美术馆。

  记得,在吴冠中艺术研讨会上,文学界、美术界的名家云集,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吴老的艺术进行了高度的评价。

  记得,在走访中国美院象山中心校区时,吴老看着建在青山绿水间的新校园,连连感叹地说:“好、好、真好!”得知吴老要来看望大家,美院附中的老师和学生早早迎候在吴老为新址题写的校名大石头前,一见吴老来了,学生们马上叫着“吴爷爷好,吴爷爷好……”一声声真切的问候让吴老乐开了花,挥动双手进行回谢。

  浙江大学艺术学院为吴老的“回家”举办了一个小型的“吴冠中版画作品展”,他也给师生留下了难忘的笑声。在吴老惜别时,一位女生紧追过来问吴老,“当初是什么触动你放弃理工科而去学艺术的?” 吴冠中真切地说:“是美!是我在杭州艺专发现了美,它像一位妙龄女郎深深吸引了我。”

  记得,从浙大出来,我有幸“混”上了车,坐在了吴老身旁,在面对面的交流中,谈到“一切艺术都倾向于音乐”的说法。他说,现在对这个说法他不认同了,而认为一切艺术更倾向于诗,觉得诗比音乐内涵更具深度,她比音乐中偏感官的抽象美更富思想深度,拨人心弦。

  人终有去的一天,吴老走了,但他留给人们的精神财富是无价的,留给我的记忆是永远的。

评分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 ©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关于浙报集团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 帮助 ]
美术报 视点 00007 第一次“追星” 2010-07-03 nw.D1000FFN_20100703_5-00007 2 2010年07月03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