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44版:书家

文章导航

走进去与走出来

学习“小爨”的体会

  “小爨”,是书法界对《爨宝子碑》的简称,和《爨龙颜碑》(也称大爨)并称“二爨”,生成于魏晋,正值中国书法由隶向楷过渡时期。“小爨”是方峻稚拙风格书体的重要代表。

  临习小爨,首先要掌握它的特征和规律,就是说要走进爨体,先要“入帖”,不入帖,写不进去,或者写出来不像,是无法学到古人书法妙处的。入帖,就是要追求“形似”,即“察之尚精,拟之贵似”。小爨最典型的特征是:方峻厚重的三角点,抬头翘尾的长横,伸腰甩胯的撇捺及无拘无束的章法。小爨碑文,字形虽不大,却极为注重结体、用笔和章法,通过线条的不同形态及其立象表意的不同属性,体现出它独特的流派和生命基因。

  小爨的结构元素中,包含了隶书结体之端庄,楷书结体之秀美,篆书体式之典雅,行草流动之风神,集隶之方峻、草之洒脱于一身。无论是结字的方圆、大小,还是线条造型的粗细、长短、曲直,都无不体现出轻重、束纵、动静、刚柔、阴阳、欹正等对立统一的矛盾规律,表现出强烈的美学倾向。这些特征,在临习时要悉心加以品味和体会。宋曹《书法约言》中说,临帖“要细玩而熟视之,既复背临而素之,学而思,思而学,心中若有成局,然后举笔而追之”。首先,在线条造型组合上,要学习和掌握方圆对比,用笔方正,直切直入,硬砍硬折,刀劈斧剁的特征。如点、横、直撇、折及部分撇捺上飞钩脚等;圆笔则如篆如隶,逆入涩进,慢弯弧转,圆起圆收。如竖、钩,抛撇、甩捺等,然后,将方圆对立就近组合,追求方者更方,圆者更圆的视觉冲击。对线条的曲直、长短、粗细,字形大小、形态及墨色轻重等矛盾关系,要充分表现,不惜夸张,力求大拙大巧,自然和谐。其次,要细心揣摩小爨在部件构造中着意夸张束纵、疏密和黑白之对比,以达到变形奇姿之妙。如对于笔画繁多之部件,顺势堆并,任随其长、宽、大。对笔画简少之结构则因势紧束,压缩得小、短、窄,悬殊多达一倍至两倍,甚至三四倍之最,如此这般,方得无法无天,无拘无束,随心随性,浪漫天真之趣。第三,小爨在经营布势时,表现出动与静的对立统一。小爨通篇结字大小疏密欹正不等,全依自然节奏合成韵律。纵行中轴左右摇曳,字内字外结构空间冲突而又互补,在流动的气韵中进而强化动静对比。凡此种种临习时不可不察。

  临习小爨,尤其要注重加强对其另外一些地标性特征的把握和强化,比如三角点、振翅横、拐角竖等。小爨的点,大多写成三角形,或正或倒或斜,方峻犀利。临习时宜取侧锋,用笔如刀劈斧剁,干脆利落,自然随性,爽快险绝。小爨的长横,或方或圆,往往左右上翘,临习时要侧锋逆入,转而中锋涩进,上翘收笔,着意夸张两头,成方尖状向上翘起,有如大鹏展翅,跃跃欲飞,突现飞扬体势。更为独特的是,小爨中的竖,出现两种非常另类的拐脚形态:一是圆拐弯脚,行隶如篆,劲道内含,积点成线,至底部向左慢弯渐行渐收成圆拐弯脚竖。二是方拐平脚,用笔上窄下宽,笔腹助力,渐行渐重,到底部向右下拐脚切顿再左向平摊成平底方脚。小爨的折十分抢眼,无论长短,不分左右,一律成90度直角,外方内圆。而其撇捺则用笔引入草篆,含蓄随意,弧行至末端顺势向上抛甩,尾部高飞,左右相称,随方就圆,收流动飘逸之效。

  临习小爨及其他古代碑帖,既要下苦功继承,又要在吸收其精髓的基础上,勇于创新。清人姚孟起说:入帖时“不可有我在,有我便俗”,出帖时“不可无我在,无我便杂”。齐白石、吴昌硕也说过“学我者死,得我者生”的话。因此临习古代碑帖,要有创新意识,要有创新的胆识。创新不是生造,而是要从千百年深厚积淀中吸收营养,从历朝累代形成的固有范式中寻找突破口,善于从经典碑帖中走出来,从而铸造自我风格。我在临习“小爨”时,有意吸收渗入了和其同时代的《好大王碑》、汉隶《张迁碑》、《谷朗碑》、《鲜于璜碑》以及大量魏碑墓志的结体和线条特征,在强化“爨体”固有元素特征的前提下,剔除其险怪狞厉,取其稚拙天真,追摹并涵养古朴生拙气象。按照《易经》“阴阳向背”原理,大胆突破传统楷书、隶书往往借助界格的体式,采用纵有列而横无行的构式,适度打破字形的常见结构,赋予天然盈缩的理趣,将方整的字形写成不规则形态,努力追求对字体和章法意境的营造。

  书法作为一种纯粹化的艺术形式,讲求的是笔墨和线条,临习碑帖也不例外。要做到形神兼备,必须在笔墨线条上下功夫。赵孟頫在《兰亭十三跋》中说:“盖结字因时相传,而用笔千古不易”。纵观历代传世名篇佳构,无不是点画精妙,线条灵动,具有艺术生命活力,最根本的是把握住了笔墨变化和线条风格。临帖不是简单的模拟,单纯模拟可以十分地形似,但缺少“写”的意味,即不能充分表现笔的流畅、律动,墨的层次、韵律,字的姿态、体势。相对于帖来说,碑刻笔迹的表现受到了时代的局限。我在临习“小爨”时,试图打破碑的局限,找出一个碑帖交汇的理念之所,也尝试通过用笔及墨量的变化,追求雅秀活泼之气,注入笔墨线条以神采和生命活力。比如我把爨体楷隶形体行书化的一些作品,就体现了这种追求,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李可染先生在论及书法传统的继承和创新时,曾说过:“以最大的功力打进去,以最大的勇气打出来。”对“小爨”等古代碑帖,既要刻苦钻研,吸纳丰厚的滋养,又要勇于突破其樊篱,致力于创新,真正做到走进去、走出来,营造出显现个人风貌的一片新天地。这是我的选择和努力的目标。尽管我对“小爨”的临习还存在一些缺憾和不足,对爨体固有元素特征的把握上还不是十分到位,结字、章法和线条还不够自然,写法上难免有做作之嫌,尚未达到炉火纯青之境;走出“二爨”的创新,似处于探索阶段。但我会继续向着自己的目标,锲而不舍,奋力前行。


美术报 书家 00044 走进去与走出来 2010-07-10 nw.D1000FFN_20100710_2-00044 2 2010年07月10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