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32版:画家

文章导航

生机与活力

为“情系长江·2010上海世界博览会——‘长江画派’湖北美术作品展览”而作 ■胡 莺

  “情系长江·2010上海世界博览会——‘长江画派’湖北美术作品展览”是借上海世博会的契机,对新中国以来的湖北美术创作成果所作的一次较为全面的梳理,也是湖北首次以“长江画派”为旗帜,隆重推出的一个艺术群体性质的展览。

  近现代湖北真正意义上的美术社团,可溯自民国早期由汉上书画家、收藏家所组成的“梅社”,至改革开放后纷纷成立的各种主张艺术创新的团体,其间中国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也使得湖北美术创作的背景、思想、观念等发生了强烈的变化。而“长江画派”之名,最初是上世纪80年代由叶浅予先生针对湖北的中国画而提出,30年间,这一概念在湖北多元化的艺术格局与活跃的艺术实践中不断丰富,如“长江”这一涵盖范围广阔的地理称谓与其所蕴含的博大文化一般,新时期的“长江画派”已不仅限于地域的风格与画种分类,而更多地指向一种文化与精神特质。

  江湖连通的湖北,曾诞生丰厚多样的史前文明,继之成就绚丽浪漫的荆楚文化。一脉相承的传统,使得“长江画派”具备如此的特质:秉承传统而不拘泥守旧、勇于创新但不盲目革故、思想活跃却不冒昧激进,虽无整体模式,但却个性鲜明、脉络清晰。

  此次展览,聚集了湖北老中青三代艺术家的一批作品,其间既体现了新中国与生俱来的激情,也可见“文革”时期深深的烙印,当然,更多的作品则反映了中国改革开放之后的新变化。活跃于各画种领域的艺术家,吸取着荆楚文化的营养与精髓、获益于长江文化的灵秀与博大,用画笔传递真切的情感,描绘着社会生活的变迁,既代表着地域文化的特点,也镌刻着时代精神的印记。

  回望历史,我们往往会因为在其间发现了某个重要的事件而激动万分,也可能由于一个被埋没和消逝的人物而扼腕叹息,亦或许鉴于其中某种被遮蔽与掩盖的现象而欲探究根本。当然,面对同一史实,也会因各自不同的角度而产生相异的见解与观点,然而重要的是,我们能否以客观的立场和包容的心态去看待历史,并从中发掘自身的文化特质,找到与之相应的默契。

  然而,若在地域文化特质逐渐弱化、甚至被不断湮没的背景下谈论怎样“继承传统”,将是一个何其虚妄的概念;同样,倘在一种过于封闭的空间与思维中去探讨如何“发扬文化”,又会是何等奢侈的想象。在此重提“长江画派”,就不是简单或偏执地复兴某一画种或某个时期所形成的绘画风格,而是希望从中追溯地域传统的文脉,与其衔接呼应,并将之作为一种文化策略而有效地实施。

  历史总是不停地向前演进,我们不可能沉湎于昔日的辉煌与灿烂,也不应止于今天的繁荣与多样。本次展览的举办,是为了呈现湖北美术的多样面貌与勃勃生机,也希望以一种开放、进取的心态,去审视自身的变化与发展。上海世博会的交流、互融与创新,成为此次展览的重要背景,希望以“情系长江”为题展览的登场,能进一步地彰显湖北的艺术面貌,引发对湖北美术现状更深层的关注和认知。我们相信,在不断的审视与思考中,“长江画派”将以它的生机与活力为荆楚美术的辉煌再谱华丽乐章。

评分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 ©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关于浙报集团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 帮助 ]
美术报 画家 00032 生机与活力 2010-07-17 nw.D1000FFN_20100717_5-00032 2 2010年07月17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