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37版:设计

文章导航

坚持口味 就是坚持一种教育

  身体再次“崩溃”,独自前往“西湖二院”输液,可国内医院的不排队现象总令人纠结。有的时候,某些与病人相熟的医护人员,完全丧失了基本操守,恣意地在围观群众的“胁迫”下“搭讪”、“开药”……然而,按规矩办事以及适度的谦让不仅能使社会和谐,更重要的是每个人所需付出的不必要的社会成本将大大降低。医院的问题也不是单方面的,不少人没有建立起基本的、良性的处事理念和态度,都觉着自己难受得“死去活来”,却不关心周遭病友的感受,那么你的病症隐私首先无法确保,还将导致医护人员走神、分心,最终你争我夺、人人自危、得不偿失。

  这一点大众媒体都说得多了,我们也很清楚,一切的问题都出在某种“非学校”的教育之上。传统古代尚有儒家礼义廉耻勉强支撑,但现代的中国社会,一时实在找不出什么可被普遍遵从的价值观和行事准则。不过,纵然屡次在医院之类的地方“碰壁”,但我还是乐观的,我觉得很多问题还是可以通过生活中的点滴予以教化,并可以期待人们是能够坚持下来的。一旦实现,便是坚持了一种可靠的、具有不断个体内化和自省价值的社会教育行为。

  我想说的这种点滴的“教化”,最好的例子就是“口味”。

  因为研究需要,我常去“老杭大”图书馆查找资料,其内收藏的文史类图书之专业自不待言,而我关心的还包括这类学校的食堂。实际上,尽管看似小事,但我却认真比较过我的工作单位的伙食情况、浙江大学的膳食水平,以及我的母校、我所到过的国内南北不少高校的师傅们的不同的手艺。必须承认,前两者在全国高校中绝对可谓是一流的。而我北方的母校,尽管后勤管理历史悠久、全国闻名、体系庞大,而且还出过能考高分“托福”的大厨,但说实在的,完全没法儿和江南相较。江浙一带,煮饭做菜之美味是闻名遐迩的,可是好吃之余,我们是否想过,即便对于所谓“家庭主夫”,这种“下得厨房”的本领,已经在某些程度上是一种潜移默化、内在的“做人”的一项必备审美和趣味了。

  我还有一户上海亲戚,同样的,家中女眷、男丁各个厨技了得。小时候和他们吃饭,少不了被家庭会议般的“品菜”、“论汤”所萦绕。家中小孩长大,纵然个别可能未必见过几多世面,但对于口味的坚持,以及对于口味的审美和情趣之高,也真是令人诧异。这些都令我不得不重新思考现在从事的职业。也即,我们的设计界不乏口味好、甚至刁钻的“大美食家”,但他们拿出手的作品,却往往在品貌上、在用度上、在格调上差强人意。

  有人或许要为之开脱,什么时间紧、任务重、报酬低、领导不喜欢,等等,总是有无穷的为自己之低劣辩驳的理由。不过,这些仁兄在面对粗鄙的饮食时,为何就会频频发出不能接受的评论。当然,还有人要说,“我平常总吃方便面,什么口味,只要能挣钱,我什么都能吃”。这样的逻辑,显然也是荒谬的。口味和器物的外在审美、使用的便捷度,从人心的感受上也应是基本一致的——在好的面前我们有快感、在丑的面前我们有恶感。如果只知道方便面的某种“美”,那就难怪你设计不出好的作品。

  自然,我不是在讲只有吃遍山珍海味才能有多么高妙的成果问世。事实上,多数人也都清楚,佳肴未必适口,淡饭反倒宜人。关键的重点在于,我们现在不少的设计,总是用吃方便面的“野劲儿”虚伪、谄媚地追逐所谓“高档人”的生活。不少设计师,无法理解粗贱菜蔬的好,更别说让他们学会因陋就简,在“极限”中为人们可能的美的生活创造一种新的踏实和安稳。

  退一万步说,方便面从某种意义上也是“极限化”构想并设计出来的“美味”。你吃了一千包“泡面”,可是你是否思考过,这“面”在东瀛是如何被制造出来的,又可以如何加以改进?设计有时就是在你生活中的小发明、小创造,其成功的标准就是在于你是否愿意成为一位有心人,哪怕只是简简单单地多放点盐、少放点糖。当然,这种社会化的教育还需要全民营造,更需要学会像烧菜做饭那样,细致地分清火候与场合,并在最艰难的状况下也能勉力做一位“可为无米之炊”的超级“巧妇”。那么,最终,如此的“好设计”反过来还能成为社会教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当然,这一切归根结底还是要靠教育,而且是那种像坚持口味一样的,真诚、个性且永久的善的教育。

评分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 ©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关于浙报集团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 帮助 ]
美术报 设计 00037 坚持口味 就是坚持一种教育 2010-07-31 nw.D1000FFN_20100731_5-00037 2 2010年07月31日 星期六